中国最早的省办近现代大学是位于山东蓬莱的登州文会馆

该系列: 登州文会馆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中国最早的省办近现代大学是诞生在山东省蓬莱的登州文会馆,这所学校的诞生,得益于近代美国基督新教北长老会登州差会,其中狄考文是贡献最大的人,也是国际学界及基督教界公认的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

1863年7月初,狄考文偕妻子与郭显德夫妇从纽约启程,乘坐一艘普通帆船,经5个多月的海上旅程,于当年12月底抵达上海,接着水陆兼程,于1864年1月来到登州蓬莱,与先期到达的传教士倪维思夫妇在城北一座破观音庙办起了登州蒙养学堂,招收了6名从未读过书的男孩。1876年,文会馆第一批学生毕业(学制12年),毕业生仅3人: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狄考文宣布这是这座“大学”的首届毕业班。后来的齐鲁大学学生,即以这三位学生为他们的第一届校友。1884年,美国北长老会差会本部正式授权登州文会馆办大学,英文名称“山东书院”。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以及20世纪初中国大规模进行教育改革时一些著名大学创办或聘用师资的情况和登州文会馆留下的课程设置资料看,登州文会馆不仅是近代中国较早的近现代大学,而且是当时“最好的大学”。

1898年,光绪皇帝采纳了维新派的主张,实行变法办洋学堂,聘任北美基督教新教长老会教士丁韪良为总教习,并授权他选聘刘永锡、于志圣、仲伟仪、王长庆、棊鸿奎、连英煌、朱葆堔等八名登州文会馆毕业生任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西学教习,还聘请多位汉学教习,共同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901年初,慈禧发布实行“变法上谕”。当年旧历七月,下令废除八股。八月二日,又下令把各地书院都改为学堂,并要各省都设大学堂。因政策突变,各省官员都有顾虑,都观望不敢妄动。山东巡抚袁世凯知道办洋学堂很重要,清军修械所的技师都是狄考文培训出来的,他还参观过登州文会馆的现代实验室并与校长狄考文和赫士私交甚深。这时他向慈禧建议“广建学堂,”并盗用文会馆办学校四十年的经验,篡改为袁的《试办章程》奏报清廷,同时恳求狄考文和赫士帮他创办山东大学堂。

当时登州文会馆因义和团运动停办,正计划迁往潍县与广德书院合并。在迁建前这个空暇,由狄考文的继任校长赫士博士亲自挂帅,率领文会馆教习张丰年(化学)、刘永锡(化学)、王锡恩(天算物理)、仲伟仪(汉学)、刘光照、王执中、姜渔渭、刘玉峰、周文远、李光鼎、罗绳引(汉学),并挑选文会馆毕业的学生冯志谦、郭中印、连志舵、李星奎、王振祥、郭风翰、赵策安、张正道等人,还有赫士夫人富知弥和文约翰、维礼美森等美籍教习4人,总之,文会馆多数教习都参加了。他们沿用登州文会馆办学的方法、条规,采用文会馆的课本、教材及教学仪器设备,参照文会馆办学的各项经费开支编制预算,于当年旧历十月份,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开学。

袁世凯将登州文会馆开学的消息上奏清廷,慈禧见报大喜,十月十五日就谕令全国各省“立即仿照举办,毋许宕延”,于是,全国各省都遵照清廷严令,纷纷仿效山东办学的经验,争聘文会馆毕业的学生为教习。当年,除贵州外全国各省的大学堂,上海、天津等地官办的格致院、南洋公学、北洋师范、江南大学以及保定、奉天、云南的武备学堂,各省官办的师范、方言、法政、农业等学堂都聘请文会馆毕业生前去任教习。如李天相、宋景清、朱堡琛、陆之平、周云路、冯文修等任山西大学堂教习;朱学儒、生格敬、邵次明、王仰之、周益训、陶立等任云南大学堂教习。因各省办大学需要的师资太多,文会馆毕业生有限,且多在教会学校里任职,后来连文会馆肄业的学生也都被聘去。当年,慈禧太后还曾嘉奖袁世凯和赫士博士,并授命赫士替清廷制定全国的办学规划、方针、政策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从以后各省办学校的时间看,登州文会馆是中国第一所省办近现代大学。1904年,登州文会馆迁移潍县,与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创办的广德书院中的大学班合并,更名广文学堂。1917年,广文学堂和青州的神学院迁济南,正式组成为济南齐鲁大学,下设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1929年,遵照南京国民政府法令,大学要在政府立案,不准开设神学院,神学院独立,称齐鲁神学院。

1952年9月,在全国院校调整中,齐鲁大学被解体——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青岛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学界曾有“南齐(齐鲁大学)燕)(燕京大学)”之称的齐鲁大学存在了35年。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