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盛大的畲族传统节日是春节

畲族或称为畲客、山客。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数民族。畲族本为广东东部最大的族群,但清朝时期,不少畲族已经汉化,成为客家人的主要成份之一,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这些姓氏除了极少部份特别例子,都是畲族特有的姓氏,而畬族中有的把盘改为潘,雷姓改成吕、娄,蓝姓改为兰姓等。

畲族为古代闽越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清代、民国以及共和国时代汉化后不少进入珠三角、香港、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地。

畲族的岁时风俗在总体上有三大特:其一,与盘瓠传说、祖先崇拜和民族历史相关联;其二,与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其三,与汉族社区的岁时风俗相融合。

畲族的时令和节日与汉族一样,以农历计时,二十四节气分段,有鲜明的季节性。而且,由于散居民族的聚落的特点,畲村的岁时风俗既有全民族的普遍性,又有地域和宗族的独特性。

春季节日包括春节、二月初二会亲节、三月初三乌饭节。春节即“新年”,是畲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做年”。畲家认为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正年”,俗称“五日年”。有的畲村认为初一至初八为“正年”,俗称“上八日”。但春节活动往往延续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或正月二十日,甚至于月底。

元旦交子时,畲家认为新年伊始,户户选出一人,洗净手脸,争先“放头炮”(俗称“开正”)、“开头门”、“点头香”、“汲新水”(俗称“龙头水”),每家以争第一来“接年”。家庭主妇则早起扒开灶堂中的“隔年火种”,堆上透干柴草,不吹不煽,让其自燃,俗称“做热年”。

除夕,又称”做大年”。是日,家家户户打扫干净房屋,贴新对联,粮仓及坛坛罐罐,刷上红纸封条,以祝仓盈库满人寿年丰。畲家还蒸制”黄米果”又称”黄金糍”。当夜”吃隔岁”时吃去部分黄米果,余者藏入谷柜,至正月十五再取出食用,称”隔岁有余”,黄米果可吃至三月清明。

厨房炊煮结束,要挑1根碗口粗的楮木放入灶里燃烧,并用炭火掩住,留作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称”隔年火神”。除夕夜,小孩环坐炉火旁”守岁”,长辈教他们唱祖公歌。

正月初一举行“讲酒会”,老人唱《高皇歌》讲畲族历史。小孩则走入竹林里“摇竹娘”,他们双脚并立在粗壮的毛竹前,扶着绿竹摇动,边摇边唱:“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

正月初二为“赶山发铳”日,村中青壮年男子扛土铳带猎狗,上山开铳,报祝猎神。正月初五“开年驾”。广东畲族称为“出年挂”,他们在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挂”。正月初一至初四忌扫地。正月初五早晨,家长领着子孙,各自操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往里扫至内厅。连灶灰,鸡埘,鸭窝,猪舍,牛栏,羊圈都一一清理。农历二月二是会亲节,这天闽东浙南畲村都定点举办歌会,畲家诸姓相聚一起,以歌会亲友。农历三月三为乌饭节,又称“称歌节”。畲族乌米饭传说之一是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这天,畲民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然后吃乌饭,办歌会,山歌盘答,通宵达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