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新兴版画家是江小鹤教授

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引进西洋创作版画(画稿、刻版、拓印由版画家一人独立完成),是对中国传统版画(画稿、刻版、拓印则由三人分工完成)的一种突破,从而使中国的版画艺术出现了崭新面貌。

因为创作版画,从画稿到刻版和拓印由版画家一人完成,不仅加速创作过程,便于紧随时代,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风云,同时有助于版画家形成个人艺术风格。正因为创作版画有如此优越性,所以鲁迅先生的最后十年倾力倡导引进西洋创作版画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

那么,在中国,引进西洋创作版画,由中国画家创作的新兴版画,最早究竟出现于何年?这是研究中国现代版画史,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阅先后出版的酆中铁著《木刻版画概论》(1941年,商务印书馆版),唐英伟著《中国现代木刻史》(1944年,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版),李桦、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82年,辽宁美术出版社版),范梦著《中国现代版画史》(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版)等多部中国现代版画史论专著,都把中国新兴版画作品的出现,定论在鲁迅先生于1931年8月17日至22日举行为期六天的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第一次木刻版画技法讲习会即“木刻讲习会”之后。也就是说,由中国版画家借鉴引进西洋创作版画的方法而创作的新兴版画作品,从1931年“木刻讲习会”之后才开始出现。

我们研究历史(包括版画史)是要作考证,以实证为例来下结论的。

1919年9月,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江小鹣、丁悚、汪亚尘、王济远、张辰伯等教授发起创办的美术学科学术团体“天马会”,设有一个出版部,专门出版该会成员的画集或理论研究成果。1926年8月20日,该会出版部出版了《济远水彩画集》,由上海美术用品社发行。《济远水彩画集》的封面画,是由江小鹣借鉴西洋创作版画的方法创作的木刻版画。不仅如此,1928年3月12日,国民政府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发表由江小鹣(雕塑家兼画家)创作的、表现孙中山肖像的木刻版画《总理遗像》。这帧肖像版画,以洒脱的刀法,线条与黑白块面处理相结合,感情饱满,一气呵成地塑造了孙中山先生沉着思考、坚韧不拔的精神。由此说明,中国的新兴版画作品,在鲁迅于1931年举办“木刻讲习会”之前的1926年和1928年已相继出现,这亦是对中国现代版画史原有定论的一个突破。那么,江小鹣怎么会在1926年和1928年先后创作新兴版画作品公开发表呢?需要考察一下江小鹣的艺术经历和思想,才能解答这个问题。

江小鹣(1894-1939),原名新。原籍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定居上海。父亲江标为清代文人。江小鹣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诗、书、画及古铜器造型和纹饰。早年留学法国,学习素描之后,专攻雕塑和油画,亦选课听版画教师的课,目睹版画创作由画稿到刻版和拓印的全过程,同时尝试实践木刻版画创作。1917年归国后,受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西洋画系教授。

教学之余,时有艺术创作灵感,而寻找适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中以木刻版画样式来表现,亦在情理之中。同时,他思想倾向进步,景仰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五四”爱国运动前后,曾创作不少针砭时弊、鼓吹革命的漫画发表于报刊。 当1928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时,他又满腔热情,以木刻版画艺术样式创作《总理遗像》,来讴歌孙中山,亦是很自然的事。

江小鹣抱负远大,急切于建设中国新美术,凡有利中国新美术发展之事,都积极参与。除创办“天马会”外,还参与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和《美术生活》月刊等新美术团体和刊物。特别是在留法同学、雕塑家陈孝岗捐物资助下,于虹桥路建立了一所颇具规模的雕塑工作室,就在1929年10月,在雕塑工作室里完成了大型雕塑《孙中山像》(高三米,连基座高十余米),更是证明江小鹣对孙中山先生有着深深的情怀。后来这座《孙中山像》,被安置在江湾五角场北隅新落成的上海旧市政府大楼前的正门口广场,但后来被日本侵略军所毁。

那座市政府办公大楼,新中国诞生后被修复,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的校部办公大楼。后创建上海体育学院,该大楼移交给上海体育学院作为院部办公大楼,但雕塑《孙中山像》没有恢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