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克隆鱼于1982年培育成功

一、克隆技术

两性动物的繁殖过程,通过来自雌性亲本的卵细胞和雄性亲本的精细胞受精融合,从受精卵发育成动物个体。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有性生殖,其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是:子代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遗传物质分别来自两性亲本。

所谓克隆(Clone)即无性繁殖,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用玻璃微针将卵细胞核桃除掉 ,移入一个胚胎细胞或体细胞的细胞核,卵细胞在重新移入的细胞核支持下,再植入母体子宫,便可不经授精而发育成动物个体,这称为细胞核移植技术,由此获得的动物个体称为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产生不经过有性繁殖过程,供体细胞核支持个体发育。

(图:中国培育的第一尾“克隆鱼”)world-first-cloned-fish-made-in-China

供体细胞核可以来自胚胎细胞,也可来自体细胞,分别称作胚胎细胞克隆和体细胞克隆,克隆动物在遗传基础上与供体动物完全一致。1997年,英国科学家研制的克隆羊“多利”和美国科学家研制的克隆猴“杰克逊先生”,供体细胞核分别来自羊的乳腺细胞和猴的胚胎细胞。
  
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学主要对三类动物进行了克隆研究,其中两栖类始于1950年代,鱼类始于60年代,而哺乳类则始于80年代。克隆技术是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Hans Spemann 提出细胞核移植设想;50年代费城的胚胎学家Robert Briggs 和 Thomas J.King 在豹蛙(卵子直径几毫米,容易操纵)的研究中证明不同时期的胚胎细胞核在相同的卵细胞质中表现出不同的发育能力。但当时他们只繁殖出蝌蚪,尚不能完全证实可以生长出克隆体能够完全成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克隆出动物。
  
二、克隆鱼

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把细胞核移植技术引入鱼类发育学研究。1972年,成功地将鲤鱼胚胎细胞移入去核的鲫鱼卵中,在武汉培育出第一尾属间核质杂种鱼,这一研究成果证实了脊椎动物远缘种间的核质可配合性,克隆动物的载体不局限于同种或亚种的去核卵。随后,将体外培养59代的鲫鱼胚胎细胞核移入鲫鱼去核卵中,获得2尾仔鱼。论文“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1980年在《中国科学》杂志上用中、英文发表。1982年,中科院水生所陈宏溪研究员等又将培养30多天的成熟银鲫的肾细胞核移入去核卵中,得到1尾性成熟的银鲫,时称“体细胞试管鱼”。这是世界第一例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脊椎动物

这尾鲫鱼曾在世上生活了两年,后来由于饲养不慎而夭折。

这尾体细胞克隆鱼比体细胞克隆羊“多莉”问世早15年。 这种“克隆鱼”技术与15年后英国的“克隆羊”的关键技术—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在技术的突破性和操作难度上几乎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

细胞核移植克隆动物的研究目的在于发育生物学中的一些基础问题,如细胞核质关系、细胞核发育全能性和多能性等问题。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我国科学家将鱼类卵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与基因克隆技术相结合,首创了转基因鱼研究,并获得世界首批转基因鱼。为了获得遗传上稳定的转基因鱼,以转基因细胞作为供体,通过细胞核移植,研制转基因鱼克隆,从而建立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鱼纯系。

但这成果鲜为人知,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中国人在科研上很重实用。这次也是一样:由于当时克隆技术是很基础的理论科学,短时间内看不到实用价值,在文革的时候这类工作便成了批判对象,难以进行。

好在童第周等注意到,在鱼类中进行细胞核移植,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能应用于经济鱼类的品种改良,这样才得到农业部门和一些地方的水产研究机构的支持,在极艰难的条件下,把此项研究坚持下来。

从而最早在1972年开始的几年里,便获得了一批在遗传表型上与供体核鱼有变异而且在生产上有优点,并能繁殖后代的核质杂种克隆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