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民国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湖北武汉金水闸

金水闸,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金水河汇入长江处的主要排水闸。

金水闸是近代时代第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民国时代唯一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至今保护地最好的近代大型水利工程。

从史料上看,金水闸——1935年3月建成于金水河下游禹观山(禹观山就是现在的金口电排站,相传大禹治水曾路过金口,登临此山,俯视江河水势。山以人系,得名禹观山)。金水闸因排泄金水流域之水而故名。在20世纪30年代是湖北省最大的排水闸,为民国时重点工程项目,也有人说是国民政府修建的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耗资90美元,2002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的金水闸,耗资800万元人民币,耗资也比较接近。

据江夏水利局的有关文件记载,金水堤、金水闸修建以前,每逢洪水,江水就会出现倒灌,沿金水河而上,现在的范湖乡、法泗乡、马鞍山镇、河垴乡以及临近的嘉鱼县和蒲圻市的部分地区几成一片泽国,几百万居民在洪水的肆虐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鉴于此,蒋介石下决心修建了眼下这一在当时称得上是巨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完工以后,洪水沿金水河倒灌的现象被彻底根绝,并且每逢涝灾,堤内的积水通过金水闸的几台巨型水泵被及时地排到长江中,自此,金水河两岸的黎民百姓避免了年复一年的洪涝之苦。
 
金水堤又名五里堤是和金水闸同时期修建的工程之一,也是当时全国修建的最好的堤防,1998年长江发大水,此处坚固的纹丝未动,可见工程之一流,时值今日金水堤仍在发挥的功用。

据历史记载: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金水河为扬子江右岸支流之一,流域跨嘉鱼、蒲圻、咸宁、武昌四县,面积约4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势低洼,春冬则湖水流泄于江,夏秋则江水涨灌诸湖,而内灌之期,又在农田收获之时,致有良田约90余万亩,不能种植,每年损失农产价值数百万元。

湖北省扬子江(即长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拟筑坝以拒江水倒灌,开挖引河,装置泄水门,以宣泄内潦;建筑船闸,以利航运,只因经费困难,未见实行。

1932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接管湖北水利堤工后,为堵闭金水,将坝顶筑至海平面以上31.5公尺,坝底平均宽120公尺;并就禹观山开凿泄水洞3道,装置治轴闸门3座,以调节湖水外泄;另又从禹观山至赤矶山,筑造横堤1道,以防阻江水泛滥。工程至1935年3月已全部告竣,该工程全部经费仅80余万元,但经济效益却异常明显。金水闸当江水盛涨,则闭闸以防倒灌江水;退落,则启闸以泄积潦,金水流域可免泛滥之灾,而旱洼之地悉可化为沃壤。据前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测量,可以增垦田亩面积为614平方公里,约合915000亩。“农品产量之激增,土地价格之涨高,尤难以数计”。

金水闸闸始建于1933年,1935年建成投入使用,设计、施工由美国人承担,钢材由德国、比利时提供,启闭设施由荷兰、英国制造,是全国仅有的几座老闸之一。 金水闸 设计为马蹄形隧洞,全长108m,共3孔。没有想到,1935年春,蒋介石在此题词的“金水闸”三个字还在,被刻在白色的大理石上,镶嵌在闸门旁边的一块巨大石碑上。背面镌刻着当时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纪念碑文。研究近代经济史、水利史、审计史的学者,此碑具有重大价值。

1935年4月28日“金水闸”举行落成典礼,蒋介石亲自为“金水闸”题额金水闸是中国仅有的几座老闸之一,现仍存有纪念碑一通,正面镌刻蒋介石题写的碑铭“民国二十四年春金水闸蒋中正题”字样,背面镌刻当时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纪念碑文及1933年年号的闸门仍完好无损。2002年当地政府进行了重修。至今,金水闸仍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原来的闸门不用了,并在50米之外新修了闸,但涵洞还在用。金水闸内,镌刻在白色大理石上蒋介石题词 “金水闸”3字仍保存完好,背面还镌刻着当时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纪念碑文,这是迄今为止,省内唯一的现存于世的蒋介石题字的碑刻。

此闸酝酿于1924年秋,竣工于1935年3月,历时11年。在中国的近代水利史上,金水堤和金水闸都较为著名。

当地人说,其建设融合了当时世界专家的智慧:美国人任总工程师,奥地利人任工地总监,闸门由英国公司设计,荷兰人参与审查计划,最后蒋介石为它亲自题额。它隔离长江与金水河,让江水不会倒灌,从而起到灌溉、排洪的作用。至今,金水闸仍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原来的闸门不用了,成为古董,在50米之外,修了新闸,涵洞还在用。当地人说,文革时期在蒋介石的题词上抹上石灰,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