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由国外传入的画珐琅工艺在广东制造

珐琅,英文名叫“enamel”,在中国南方俗称“烧青”,在北方俗称“烧蓝”,在日本叫作“七宝烧”。主要分为: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

珐琅饰品是使用金、银等贵金属制胎,将珐琅彩颜料点绘于金属胎上的凹坑处(行话叫开光处),然后至入高温窑炉中经800度炉火高温烧结而成。珐琅彩颜料是使用石英、长石、硼砂、氧化金属等矿物质配制成的釉料经高温熔融冷却后再研磨而制成,经过在金属胎上不断点彩绘彩再不断至入窑炉中反复烧结呈色,最后出炉一件精美的珐琅艺术品。

珐琅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年而光色不变。可以说珐琅饰品在珠宝家族中艺术表现力是最强的。型、色、光三者俱佳,就如将一幅精美的画微缩后随身配戴,且永不褪色,历久弥新!既实用、又保值。不愧是珠宝中的一株奇葩!明清时的珐琅器及当时从欧洲进口的珐琅表,已历经数百年,如今看去仍然光色如新,瑰丽无比!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西欧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民间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

掐丝珐琅在制胎时需要掐出花丝,中国的“景泰蓝”全称是“铜胎掐丝珐琅”属于掐丝珐琅的一种。“景泰蓝”是中国民间对“铜胎掐丝珐琅”的俗称。

内填珐琅是不用掐丝,在铸胎时直接将花纹及凹坑铸造出来或打制出来,在凹坑处点填珐琅彩后烧制而成。

珐琅制品所用金属胎主要有金胎、银胎、铜胎,这三种。工艺程序主要为:设计、制胎、点彩绘彩、入炉烧彩、打磨、抛光。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到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目前所知,北京的珐琅厂主要制造铜胎掐丝珐琅即景泰蓝制品,广东众华堂珐琅饰品厂主要制造金银胎画珐琅制品品及金银胎内填珐琅制品。北京以掐丝珐琅为主,广东以画珐琅为主,南北各具特色。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仿珐琅的制品,有些地方叫作“软珐琅”或“滴油饰品”“滴胶饰品”“烤漆饰品”。从表面上看酷似珐琅。但不管是“软珐琅”“滴油”“滴胶”还是“烤漆”,全都属于塑胶树脂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材质不耐久,也不耐高温,容易腐蚀和磨损,不长时间便会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泽。档次较低,这类塑胶树脂类的产品无需在高温炉中烧结呈色,只需将液态状的色胶涂在金属上自然风干或在烤温箱中烤干即可,制作简单,不保值。

区别珐琅与仿珐琅的方法有几种:
一,眼看;因珐琅是无机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泽和硬硬的质感,而仿珐琅是有机物,性质偏软,表面光泽呈油脂感和塑胶感,容易刮花。
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珐琅质硬,不容易刮花,而树脂塑胶类的仿珐琅容易刮花。
三,针刺;将针的针尖烧热或烧红之后,在珐琅表面钻刺,仿珐琅容易被刺钻出痕迹,而珐琅却丝毫无损。
四,火烫;点燃一支烟,将烟头在珐琅表面烫一烫,仿珐琅不耐火烫,表面会留下烫痕,而珐琅却丝毫无损。

总之,鉴别珐琅与树脂类仿珐琅的方法有很多种,难度并不大,因为这两种材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一种是无机矿物质,而另一种是有机物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