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瓷器匣钵烧法由唐代时的河北邢窑创制

匣钵烧,即匣钵装烧法,是中国瓷艺大师们对烧瓷技艺的一种发明创造,初创于唐代,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技术进步意义。

匣钵的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筒形,适合烧制器形较高的瓶、罐、尊等作品;一种为漏斗形,可用于烧制冼、盘、碗等器形较低的作品。

匣钵装烧的优点是,器坯在窑炉中不直接受到火焰和烟灰的熏染而损坏瓷器釉面的光洁度,且匣钵装烧不仅适合各种特殊器形的装烧,也非常适宜气氛的还原,这对提高产品的质量无疑大有益处,故这种烧法一问世,即被各大窑口竞相效仿和学习,法喜共沾,普及得很快也很广。

首创这一白瓷烧法的是河北邢窑

隋唐时期,我国陶瓷工艺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取得了新的成就,陶瓷工艺无论在制工的精巧、造型设计的上色技巧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大发展。

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两大代表体系,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光彩夺目。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迹。

白瓷最初于北朝才开始烧制,隋代的白瓷承袭了前代的优点并有所发展,到唐代发展更快。邢窑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属邢窑体系,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邢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

从大量出土的白瓷实物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白瓷,白度较高,色调稳定,釉色干净明亮,唐人陆羽在《茶经》里就曾说到:“邢窑类雪”、“邢窑类银”。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结构紧凑,制作精巧,正如杜甫所说的“轻且坚”,可见当时白瓷工艺的成就,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邢窑外,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其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

邢窑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是唐代的七大名窑之一。

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1000年。

在隋代烧制出的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我国陶瓷史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中唐是邢窑的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

细白瓷是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有“类银、类雪”的美称。

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中赞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此外,在《大典六典》、《茶经》、《乐府杂录》、《新唐书》、《长庆集》等文献中均有邢窑的相关记载。

邢窑首创的匣钵烧法,为精美瓷器的烧制成功起到关键作用。邢窑开创的独特制瓷工艺和先进的烧造技术,为后代陶瓷工艺美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