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登报纸广告征婚的男人讲述他的婚姻生活

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创办的《市场》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四川江津地区(今重庆市江津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40岁的丁乃钧,通过启事,与吉林的张姓姑娘喜结连理。丁乃钧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征婚的人,也被当时外国媒体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

2013年1月,如今70多岁的丁乃钧已经退休了,回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心平气和地说

我出生在江苏,毕业于南京地质学院,中专文凭,18岁那年,我在成都地质学院任实验员,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被划成了右派到农村参加劳动,和我同去比我大的人多数都在当地找了农村媳妇安家了,我年纪小,这事儿就放下了。1979年我被错划右派的事儿才纠正,那时我已经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现重庆文理学院)任教,周围也有人给我介绍过对象,但大多都是本地的,我几乎每周都要相一次对象,可因为种种原因都不能如愿。

1980年年末,我想《市场》报能刊登商品信息,能不能帮我刊登一则征婚启事,完成我在老家安家的心愿呢?就这样我写了信,刊登了这则广告。当时是有很多应征者,具体多少我记不清了。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个内蒙古姑娘,她直接到四川找我,恰巧我放寒假回家探亲,内蒙古姑娘在地区招待所一住就是一个月,可还是没等到我,等我回来领导和我说了这件事,我也觉得挺惋惜。

吉林姑娘姓张,当时她写信给我,我也回信了,就这样你来我往的,通信特别频繁,相互有了好感,也互相邮了照片,都比较满意。她说吉林地区气候不好,天气太冷,她希望到南方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她特别喜欢苏州。就这样我去了吉林市几次,也见过她的家人,她父母对我们的婚事也很满意,1981年年末,我们在四川结婚了。结婚后,她还在吉林原单位,我在四川原单位,那时候虽然见一面很难,但生活很甜蜜。我们经常写信联系,就盼着放假,一到放假,不是我去吉林看她,就是她来四川看我,生活真是很甜蜜,这样生活了将近两年吧。

Mr.Ding-and-his-first-wife(图:丁先生与与第一任妻子的结婚照)

1983年,我们都如愿调回我老家江苏某县,当时那是个小县城。我在一家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她在一家商校任教,我想这下可过上好日子了,没想到,调到一起后,矛盾也不断产生了。当时生活环境差,她常抱怨,总希望我们能调到南京那样的大城市去,一次在吵架中,我们动了手,就这样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离婚前她还说,如果我能把两人都调到南京,她就和我好好过一辈子,但那时我根本没这个能力。

离婚后不久,我去找过她,向她要我的一本日记,里面是我喜欢的毛主席诗词精选,还有我平时乱写的小诗等,她没和我说话,日记本也没还给我。不久她和比她大很多岁的一个人结婚了,后来调到南京工作了。我们结婚的时候她总说自己想到北京工作,那里是她向往的大城市,以她的性格现在应该在北京吧。

过了几年单身生活,大约1986年吧,我看到一则征婚广告,征婚的女士姓李,辽宁人,离异,有一个孩子,在攀枝花市某大型国营企业工作,工资也很高,我通过应征、联系、相处之后,就和她结婚了。结婚后,她希望调到江苏的某大型国营企业工作,但我也没能帮她如愿。

后来,记不清过了多久,她的前夫提出复婚,她同意了,我知道后什么也没说就和她离婚了,她也很平静。她说前夫后悔了,而且她还有孩子,没办法才决定复婚的,我能理解她。

1991年的时候,我的学生给我介绍个比我小30岁的姑娘,姓管,是当地农村的,我们俩虽然年龄上有差距,但生活上的差异不大,都还能谈得来,生活得也很快乐。我们有一个女儿,已经上大学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