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史前小说是王金铃先生所写的《虞舜大传》

齐鲁大地,卧虎藏龙。淄博王金铃,自称业余作家,译著30余部1500万字,文坛大家不见其名。然自60岁起,此翁一鹤冲天,先有令人惊叹的长篇纪实文学《虞舜大传》破世界史前小说创作之零纪录;后有2008字《奥运赋》于激烈竞争中挫败诸路名家大师,最终被国家刻在国之重器奥运大钟上。文学作品连其作者大名铸于大钟者,古今中外无先例,王金铃和他的《奥运赋》开天辟地。

《奥运赋》后,国赋大家的桂冠扣王金铃头上。每逢盛世,大赋书之。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王金铃为国事写赋,于是,《航天赋》、《廉政赋》、《辛亥赋》等一篇篇精美汉赋相继问世。4月19日,记者赴北京国家行政学院采访王金铃。其办公室里,炉温尚存的《辛亥赋》挂于壁上,定睛一阅,果然又是一篇气贯长虹、铮铮有声的佳作,难怪这史跨三代、地覆翻天的百年大赋定要由他王金铃写。

2011年,《天津日报》的记者慕名采访这位“国赋”大家,不料最后抓住记者的,不是其汉赋的华美、精辟,也不是他海量的译作,而是这位老作家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汗滴石穿的创作精神。

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金铃,相貌儒雅,学者风范,行走轻健,看不出他已年满七十。

1941年,王金铃生于山东诸城(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乡下。贫苦,是其童年贯穿始终的记忆。抗战期间,其父是八路军高密县大队队长,就因这,其祖父曾被汉奸抓去放在锅上用蒸汽蒸,后被救。当时才三岁的他在游击队晚间转移时,放在驴驮子上被颠翻落山沟差点摔死。解放战争中,其父身为解放军团长牺牲在渡江战役中,其兄16岁随父从军路上得病早逝,剩下一家老小艰苦度日。

记忆中,直到小学毕业,王金铃很少有像样的鞋穿。冬天,娘给做双单鞋,可碰上下雪,他总是把鞋往胳肢窝里一夹,赤足狂奔在雪地上,进教室后把脚上雪擦净,他才会把鞋穿上。直到高中毕业,王金铃天天穿草鞋。草鞋五分钱一双,为穿得长久,他每天晚上要把草鞋用水泡上。毕业那天,他把草鞋脱下来供在自己的课桌上,在别人都走后,他方恭恭敬敬地向草鞋鞠了一躬,口说“你是功臣啊”,不由得潸然泪下。

考进中学后,学校有个很小的图书馆,藏书也就两小屋,王金铃却欣喜若狂,发誓要把那些图书全部看完。由于读书过度,自初二起他患上一种头疼病,一天在头上打两次止痛针,仍疼得他无法入眠,难以听课,以致学校认为他不宜再继续读书,让他退学。他求老师放他一马,保证每天听一节课。然而,就是这每天只听一节课的学生,初中毕业时考了个第七名。

王金铃的文采,高中时就已显露。1958年,他编的吕剧《看闺女》,县剧团上演,并获地方剧本创作二等奖。他写的作文,高考时救他一命,因择校不当,其考卷被归入死档,就因其作文满分,考官看出他是人才,自作主张地把他放进了当时的山东师范学院外文系,不然他就得回家种田了。这一放,为中国文坛放出了一位奇特的文学家。

译著折服文学大家华莱士

1996年7月19日,美国洛杉矶《美中导报》报道,已故美国著名作家欧文-华莱士的遗孀西尔维亚和儿子戴维,根据华莱士生前遗愿,与中国山东作家王金铃签署一项协议,华氏家族将华莱士18部长篇小说、15部传记类长篇著作和500多篇中、短篇小说、散文和剧本等约3000万字作品在华的独家翻译和专有出版权,全部授予王金铃。

华莱士乃全球五大畅销书作家之一,世界文学大师将自己全部著作委托给一位作家翻译出版,世界翻译史和出版史上闻所未闻,华莱士怎么那么信任王金铃?而且他并不认识王金铃!

1963年王金铃大学毕业后,先到烟台某高校教英语,后又调动到过机关和科技情报及外事企业。不管干啥,王金铃对文学的爱好与钻研永不停息。“文革”十年,谁敢轻言文学创作?王金铃干脆埋下头去博览群书,而且是古今通读、中外兼修。

“四人帮”垮台,王金铃恢复创作。又因心存余悸,他不碰国内现代题材,而是用其所长,选译海外作品。

王金铃第一部译著《七月的风波》,十几万字,是美国文学泰斗考德威尔的作品,1979年被当作山东省向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所出版的唯一国外文学作品,稿费400元。

那时百姓人家400元堪称巨款。荣誉、财富、加之创作的乐趣,成为王金铃译著的动力,至1997年,其译作已近30部、900多万字。王金铃所译作品涉及美、英、俄及非洲等国的古典名著、现代作品及理论,其中最多的是华莱士的长篇。

华莱士抗战期间曾经作为美国《自由》杂志远东记者来过中国,非常同情中国人民被日寇烧杀掠夺的遭遇,非常欣赏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曾拍摄过战争情势纪录片《为中国而战》。华莱士希望其作品能被亿万中国人民所了解,多年一直在寻找一位他信得过的翻译家,后有几位中国朋友陆续告诉华莱士,中国有位王金铃译作水平极高,选译作品特别注重题材的重大,如华氏事关当时两强争霸的《第二夫人》;告诫世人警惕法西斯复活的《第七个秘密》和揭露无孔不入的情报局及虚假人权的《R密件》等。华氏听后很高兴,便嘱咐家人,将自己的作品交付给中国大陆的作家王金铃翻译。

一晃,中国加入了世界版权条约,中美之间也签订了版权协定。国内再有出版华氏作品的要求,需经新闻出版署的有关版权单位,向华氏家人提出申请。此时华莱士已故,家人说出他生前的遗愿。“王金林是谁?”华氏家人又误将“铃”拼音为“林”,难住了新闻出版署的人。后经多方查对,才知华氏所指之人,是山东的王金铃。事后新闻出版署请王金铃进京,专门为他、为这事举办了新闻发布会。

接过华氏的委托,王金铃替华莱士完成一件未竟之业。1941年12月6日,华莱士写完揭露日本侵略本性和图谋的《日本的“我的奋斗”》一书的初稿,第二天便爆发了“珍珠港事件”,华莱士愤然从军,从此就撂下了这部书稿。王金铃在美国翻阅华莱士遗作时发现这部手稿,立即将其翻译、出版,报答老先生对其知遇之恩,也用一名美国记者的笔触,证实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此书的发表,被新华社和国内外媒体称为第二部《拉贝日记》,并获抗战六十周年重大表彰作品。

如今,王金铃翻译的小说、论著和科技文献,字数已逾2000万,已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翻译大家。

闯禁区一剑磨砺二十年

眼下,中央新影正在筹拍数十集电视连续剧《虞舜大传》,该剧改编自100万字的同名小说,原著正是王金铃。

说来有趣,央视新影发现这部小说纯属偶然。一日,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央视新影制作中心负责人到山东诸城看一反映清代作家丁耀亢生平的电视剧本,在所住宾馆无意中发现了《虞舜大传》,便把这部小说带回了北京。此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播出了由刘兰芳改编和播演的200集评书《虞舜大传》。一部小说,一出版即被央台、央视都看中的,极为少见。

《虞舜大传》是王金铃写完的第二部小说。让记者感动的是,他为创作这部小说准备了将近20年。他的译著很有市场,版税也算不错,但他却十几年来死心塌地地干着一件赔本的事情,就是撰写《虞舜大传》。

为什么呢?

1986年冬,王金铃作为翻译,随一山东代表团赴瑞典访问。在斯德哥尔摩,王金铃巧遇一位工作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先生。聊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何缺少中国作家时,王金铃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者当数中国,为什么中国的文学就推不出来?”

不想对方回答说:“王先生,中华民族历史是悠久,但不是最悠久。你们自己宣传说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的历史才3700年,人家古埃及、古巴比伦6000年前就有文字符号了。”

王金铃闻之一惊,问:“您是怎么知道的?您研究历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