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关于古琴的记载出于《诗经》

古琴是中国最早出现且极具人文内涵的弹拔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活的音乐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器之一。古琴原称“琴”或“七弦琴”,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近代为区别西方传入的诸多乐器,始以“古琴”名之。古琴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说是伏羲、神农、尧、舜等中华民族的先祖圣王所创制,并以之教化天下。

中国关于古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与古琴相似的最古实物是湖北曾侯乙墓中的五弦琴(筑)和十弦琴,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五弦琴长度与现代古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古琴的一半,琴体较厚,琴面不平,无徽位。

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古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东汉至魏晋时期,有音乐家、音乐理论家蔡邕和嵇康。据蔡邕著作《琴操》所述,现代古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蔡邕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嵇康流传有琴曲4首,合称“嵇氏四弄”,并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著作。古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留下了文字谱《碣石调-幽兰》(现存唐代抄本,被保存于日本)。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

新中国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管平湖先生率先打谱和演奏的《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当时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张子谦等。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航行者”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中国古琴于2003年11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