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道乐总集是是北宋时的《玉音法事》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产生的时间大概是在东汉末年。道教音乐的使用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寇谦之称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遂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乐音乐。

所谓《华夏颂》,大约是在道教仪式开坛前行进中吟咏的一种音乐。

《步虚辞》多是对神仙的颂赞之词。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诗歌,长短不拘,视法事的需要而定。

“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所讽咏,故曰步虚”,因其音乐若众仙缥缈行于虚空歌诵之音而得名,风格古雅。

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唐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献道曲,并亲自写作和教授道乐。

《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记有“(天宝十年)四月,帝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的记载。

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这时的道乐已在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的基础上,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

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习道乐。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就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50首。

元、明、清时期,道教音乐得进一步发展。在民间,道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乐风格。现在,许多著名的道观都有道乐团,不仅在法事活动中演奏,还参加一些文化交流表演的活动。

道教斋醮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

单纯的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读音“季”)等格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