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学家郑樵开创中国史学六个第一

郑樵(1104—1162)是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

其从16岁起就谢绝人事,不应科举,隐居夹漈山上,刻苦力学30年,访书10年。人称夹漈先生。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经工部侍郎王纶等推荐,任右迪功郎,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后改监潭州南岳庙,三十一年任枢密院编修官

他反对空言著书,注意实地考察。不满空谈义理的不务实学之风,抨击专务雕搜的辞章之学。

在史学方面推崇司马迁、刘知幾,驳斥阴阳五行灾异之说为“妖学”,批判任情褒贬的曲笔为“妄学”。

一生著作极富,据记载有84种,若单篇计算在内则有95种,其中注明篇数、卷数的为50种,548卷,454篇。另外35种未注明卷数。共1000多卷,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传世。

其通志为会通历代史书而成的通史,分本纪、列传、年谱、二十略,共200卷。所叙时间断限,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二十略为全书精华,颇具创见。

郑樵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樵说自己“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是有据可查的。与此同时,他以一个山林穷儒的身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

第一个致力于建设科学的史学家;
第一个以山林穷儒身份依靠自己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学家;
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号召;
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
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

郑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史学家,但《宋史-儒林传》里关于郑樵的传文,只有寥寥的三百余字,不仅说得过于肤浅,而且还有冤词。《宋元学案》里更少了,连同他的从兄郑厚,只有三十一字。清康熙四十四年修的《莆田县志》和乾隆二年修的《福建省志》里有关郑樵的传文,也仍只有五、六百字。因此,人们要了解郑樵的一生,很不容易。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郑樵在险恶政治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山林穷儒成为名垂千古大史学家的悲壮历程,更是无人知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郑樵那十分可贵的勇于开拓、追求科学精神,近千年来一直得不到弘扬。

然而,纵观郑樵的一生,正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所说,“社会上用很冷酷的面目对待郑樵,但在很艰苦的境界里,已经把自己的天才尽量发展了,我们现在看着他,只觉得一团饱满的精神,他的精神不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