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变态心理医学描述出自《黄帝内经》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主要指人的变态心理或接近于变态的心理现象,诸如幻觉、梦游、催眠状态以及各种神经病和精神病之类。

研究异常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于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对于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和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在中国,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变态心理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至明清时期,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朱光潜等较系统地评价变态心理学的各种学派,论述了这一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当时中国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其后,不少学者相继撰写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并开展了实验与临床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变态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心理病理学关系密切,也有将变态心理学称为“病态心理学”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