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外科学史上若干里程碑式的“中国之最”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起源、形成、发展、成熟以及发展新阶段五个时期。

起源:夏商时代,《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外科最早的手术器械——砭针,用于排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 , 是外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周代,外科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指出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1973 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系春秋时所写, 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其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

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著名的论述“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以及《灵枢-痈疽》中所载,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

形成:汉代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独立分科,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见于《后汉书》, 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其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等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药方。

西汉前后的《金创瘛疭方》为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发展: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晋书》兔唇修补术。

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

隋唐期间,隋朝的巢元方等集体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指出疥疮由虫引起,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

唐代的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颇具科学意义;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记载,比1860 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 年。

宋代外科发展得较快,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指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卫济宝书》专论痈疽;其他如用砒剂治疗痔疮,用蟾酥酒止血止痛,应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验。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认为外科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指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对的。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专辟正骨兼金镞科,外科与伤科分立,并最早使用全身麻醉

成熟:中医外科到了明清时代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系统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

明代薛己《外科枢要》第一次记载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及预防,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疡必求其本”。

汪机《外科理例》最早确定外科含义,并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的思想。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 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以清代汪洪绪《外科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以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

此外,明清尚有一些杰出的外科医学家和著名论著。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书 , 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清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以前的外治诸法。

发展新阶段:1956年在各地成立了中医学院。近五十余年来,中医外科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中药结合,应用到治疗和实验研究中来。

一些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研究,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还取得了许多学科技术上的成果,为中国医学,以致世界医学作出了新的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