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获特级发明奖的人是袁隆平

中国获第一个特级发明奖的人是湖南省农学院袁隆平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培育成功的籼型杂水稻,受到了国家科委、国家农委特级发明奖的奖励。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生于北平(今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兴烈曾任县高等小学的校长,母亲华静原来是名老师,结婚后在家操持家务和培育孩子。

在时局不稳定的幼年时代,袁隆平跟随家人不断搬迁,辗转于北京、重庆、武汉、南京等地,但良好的家庭条件和氛围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

袁隆平曾就读过赣江中学、英国伦敦公会创办的博学中学、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等校就读。

1948年,面临升大学的选择时,袁隆平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农学专业,决定报考重庆湘辉学院农学系。

1950年,全国大学院校进行调整,重庆湘辉学院与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合并后,创立一所新型的高等农业学府——西南农学院。

在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的专业是遗传育种学。

袁隆平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位于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任教俄语老师,一年后才被安排到遗传育种科研组,干起了自己的本行。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1960-1962年期间,中国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出现了空前的饥荒,一时饿殍遍野,许多人得了浮肿病。袁隆平亲眼看到一个花季少女因为吃观音土充饥活活胀死,也亲眼看到路边有人饿死,周围饿得骨瘦如柴的围观者无助甚至是熟视无睹的木然的眼神。

当时的学校粮食配额不足,袁隆平也饿得头重脚轻,浑身无力。那种深刻的饥饿体验和情感冲击让袁隆平深深体会到粮食的可贵,激发了袁隆平强烈的使命感。

一次袁隆平带着学生到黔阳一个村子参加劳动锻炼,一个姓向的农民跟他提到他们村到金门去换种子,百姓有一句俗语“施肥不如勤换种”。老向满怀希望地说,如果做科学实验的专家能够研究出增产的稻种,亩产4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那该多好啊。

这件事,对引导袁隆平调整科研方向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南方,稻米是主要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所育成了高产矮杆水稻,并迅速在全世界推广。与此同时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广东也取得了水稻矮化研究的突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杂交水稻良种是“广场矮”,解决了高杆水稻易倒伏低产的问题。水稻矮化带来了产量大幅度的提高。这对袁隆平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