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发现发现鱼类游泳化石是在2003年

中国地质大学卢宗盛教授等2003年9月公布了一项在陕西的地质发现,让人们也能一睹2亿多年前“鱼翔浅底”的情景。

卢宗盛教授说,他们在我国陕西北部横山县(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距今2.0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处大型鱼类游泳遗迹。

这是该类化石在中国境内的首次发现,也是国际上该类化石在中生代地层的首次发现。卢宗盛教授等人的这一发现和相关研究,刊发在新近出版的《中国科学》第7期上。

(图:中国境内发现的鱼类游泳化石,2003年)

鱼类“游泳”遗迹是鱼类靠近水底运动时,由腹部的鳍或身体的其他凸起物在沉积物表面拖拉形成,它是复原地史时期鱼类形态和行为特征的重要资料。

目前,全球鱼类游泳遗迹化石稀少而珍贵,在南非、英格兰、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虽有少量发现,但“描述”的标本普遍较小,复原后的鱼体长度一般为8—15厘米,个别为40厘米,而且基本都来自古生代(距今5.43亿年至2.5亿年)地层。

卢宗盛、侯建湘等人此次发现的化石,以其完整、精美、类型丰富、遗迹个体大等特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化石保存于黄土覆盖之下的灰色粉砂岩地层中。在剥离的野外岩层面上,一条连续延伸长度达4米的“鱼翔浅底”遗迹清晰可见:鱼儿时左时右,贴着水底,轻轻摆动着尾鳍,悠闲地向前移动。

卢宗盛介绍,这批共15块化石显现的鱼类游泳轨迹,呈现出4种形迹类型,其中,三脊波和变形波是首次发现。

国际上已有学者观察到现代鱼类尾巴摆动振幅约为1/4个鱼体长度。卢宗盛等人根据化石留下的鱼类尾鳍刻划的波线振幅,估算出留下这些游踪的鱼体长度约为32—96厘米。他们据此推测,今天的陕西北部在2亿多年前气候温暖湿润,有供鱼类生存的优越条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