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植物标本馆建在广东广州

中国最早的植物标本馆在广东省广州市。

也许,许多广州人并不知道,就在华南植物园的中国植物标本陈列馆里,珍藏着200—300万年前遭受第四纪冰川袭击而灭绝的银杉植物的模式标本!

这家中国最早的植物标本馆竟收藏着超过100多万份国宝级的珍稀生物标本,其中有超过7000份是世界级的“模式标本”,这里的每一份馆藏都记录着先辈们献身科学的传奇故事。

哈佛硕士回国办标本馆

在广汕公路旁与华南植物园一墙之隔的通道,有一条通往密布丛林的幽静小道,这里一幢旧式大楼正在进行大规模装修改造。楼道上的一尊1米多高的半身铜像依然炯炯有神地注视着标本珍藏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陈列馆的创始人——中国植物标本之父陈焕镛,一位29岁带着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硕士学位回到中国,在广州中山大学创立中国第一家标本馆(即今天的华南馆)的传奇人物。

“在那个年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在一般人眼光看来是件十分超前和‘奢侈’的事业。”老馆员高级工程师叶华谷将记者引领到一间类似大仓库的收藏室,因为装修停电而使库藏室显得灰暗,整排规格统一的高大花梨木藏柜多数都是几十年前留存下来的。“然而,这位开创‘奢侈’事业的植物科学家,却历尽艰辛克服种种难以意料的困难,开创属于他和自己祖国的事业。”打开一扇布满灰尘的柜门,叶华谷边取标本边向记者讲述陈焕镛的故事。

珍稀标本屡建“奇功”

陈焕镛的父亲是清光绪年间派驻古巴的公使,母亲是西班牙血统的古巴人。当时,中国植物源源不断被盗外流,以至于世界上许多著名植物园都培植着中国的珍稀植物,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更是不可思议地被保存在一些国家的标本馆。中国研究学者要查阅本国植物却要远渡重洋去借阅。1919年,陈焕镛回到祖国,他决心在自己祖国创办属于自己国家的植物学标本馆。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标本对科学研究的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据叶华谷介绍,1932年,香港发生一命案,发现死者腹部留存一树叶碎片,经过陈焕镛鉴定得知是剧毒藤本植物胡蔓藤,也就是从那时陈焕镛开始扬名港岛。解放初期,我国受到美国的封锁,重要的生产资源橡胶紧缺,又是标本馆的橡胶标本引导人们将橡胶林落户到合适地带。当时有一村民是吃了一种草药治好了慢性肾炎,经标本馆查找,原来那就是荷连豆。

鉴定银杉都要参照模式标本

“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银杉模式标本,也就是说科学家要鉴定银杉都要以该标本作参照。”叶华谷介绍,“包括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曾在钻探地层时发现它的化石,却未能找到实物,全世界植物学家都以为银杉已经绝种了。却被陈焕镛教授与匡可任教授从广西采集植物中发现到银杉植株,由此发现植物新属银杉属。”原来,1955年4月,由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林学院林学系和广州中山大学等组成的考察队,在广西桂林附近龙胜县花坪林区,首次发现这种成片生长的针叶树为松科的新属,并根据它的叶形似杉树,叶背为银白色的特征,命名为“银杉”。又经过古植物分类学家徐仁教授的鉴定,确认它就是在法国和前苏联等地已发现过化石的活标本。据了解,像这样的植物“模式标本”,这里收藏了7000多份。

采集标本跌伤手腕

静静安放在标本馆橱柜的标本,多数来自人迹罕至的荒野。在一份叫做“世纬苣苔”的标本面前,管理员曾飞燕向记者讲述一段科学人员的悲壮故事:那是上世纪30年代采集员邓世纬率队深入贵州的深山老林作业,在荒无人烟的野外不幸染病缺乏及时救助,结果同行4人全部殉职。后来陈焕镛为纪念这几位献身生物标本的科学人员,以世纬作为命名。

而回国创业的陈焕镛长年风餐露宿与植物打交道,又曾经遇过多少风险或许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哈佛毕业回国他首先来到海南岛,只身一人踏遍五指山区,成为登上海南岛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第一位植物学家。据说有一次,他从大树上跌落摔伤手腕又染上恶性疟疾,高烧40多摄氏度加上蚂蝗叮咬的伤口,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陈焕镛坚持了将近一年并采集到大量的珍贵植物标本,艰苦的努力为后来编纂《海南植物志》奠定了基础。

中国植物标本馆经近80年的积累,虽几经战火摧残但馆藏最后终于完整得以保护。其珍贵馆藏中有一大批东南亚国家的植物标本,特别有一批菲律宾标本,其本国标本已被毁于二战,菲律宾学者要查找研究标本都需要到广州借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