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将中秋作为固定节日始于唐代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据史籍记载,在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中的每个月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故称为“仲秋”或“中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此外,中秋节的起源还有几种说法:

古代,由于长期战争,烽火绵绵不息,造成了国破民穷,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团聚康乐,自由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乡,悲愁兴叹,怀念亲人。

古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间的自然科学缺乏了解,便将“月缺月圆”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宫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萨,祭拜他们可以保佑自己。同时,也由于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常将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于天上月亮中的月神,以求其降临幸福,并以幻想编造和流传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广寒宫玉蟾”,以及“唐明皇游月宫”等种种神话故事传说。

所以,在民间逐渐地形成了祭月、拜月的仪式和赏月吃团圆月饼的风俗习惯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