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枚立体国徽模型由高庄塑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是1950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决议通过的。

国徽图案的设计,分两个步骤进行。平面的国徽图案,是在中央公开征求的上百个图案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经过再三修改而成的。接着,由中国工艺美术造型专家高庄把国徽图案塑成立体模型。

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推荐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先生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的设计塑造任务。

1949年8月28日,政务院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会讨论国徽图案时,参加国徽图案设计工作的高庄在会上说:“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种愿望,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以冀我们的国徽的艺术性提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

高庄接受任务后,首先对平面的国徽图案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原图中的稻麦秆向外弯曲,是垂头的,杂乱的;红绶的飘带,缺乏来龙去脉,且有城墙不正的感觉。高庄认为,赋予国徽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是修改工作的指导思想,组成国徽的素材,如国旗、天安门、齿轮、稻麦,红绶,是由中央规定了的。如何利用这些素材组成图案,并由它来表现精神形像和艺术效果,则完全可由艺术家发挥其聪明纔智。

高庄抱着这样的信念,反复构思,精心比较。在最后定稿的立体模型中:
谷穗分行并列向上,并赋有刚柔的不同性格;红绶有规律地穿插,与城墙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印象;
此外,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国旗上五星的距离等,都恰到好处;
天安门是我国人民革命传统的象征,周围以缎带紧结的齿轮和谷穗,形象地表现了我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等等。总之,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统一,规正庄严,又自然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

在修改国徽图案和塑造国徽立体模型的过程中,高庄参考了大量数据,自己还买了一尊佛像和几方秦、汉、隋、唐的铜镜作为参考、借鉴。为了使国徽更完美、壮观,他把做好了的国徽石膏模型与原平面图案放在一起,让人们比较评论,听取意见,不断修改,以求臻于完美。至今,高庄仍珍藏着当年制作的石膏国徽模型。

高庄在工艺美术方面造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赞赏,几十年来,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德纔兼备的艺术人纔,为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庄教授八十岁的时候,曾作诗言志:

老牛老来甘埋头,步步耕耘不求酬。

青草吃饱已足乐,白骨愿入艺人手。

这首诗反映了这位为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艺术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永不停步的可贵精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