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筒车是唐朝制造的

中国最早的筒车,是唐朝制造的。

唐以来,水磨、水碾的流行于世导致了以水流为动力的大型灌排机械的发明,并很快在灌溉防洪和市政中得以应用。

中唐时,已有了水力灌溉、提水机械的文字记载,最早称之“水轮”、“机轮”。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了两类水力提水机械——筒车和水车。筒车一般有筒车和高转筒车两种,其水轮既是动力机又是工作机。水车则有水转翻车、水转高车,这些大型提水机械在15世纪时徐光启所著的《天工开物》中都记作水转筒车。以水力为动力的大纺车在《农书》中也首见记载。但是,这些水力机械至迟起源于唐代

筒车

筒车(又名水轮、水车)是水力驱动的提水机械。其动力机和工作机都是水轮,汲具系于水轮之上,随水轮的转动将水提到水轮的最高处,自动倾入输水槽中,水轮的直径便是提水高度。元代王祯《农书》对筒车有很详细的介绍,且配有图谱。因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维修方便,其在宋代已广泛流行于民间,直至近代仍是农村常用的水力机械。

有关筒车的最早记载是约9世纪时陈廷章的《水轮赋》,其时筒车的制作已有一定的规程。五代十国时期,偏安成都的后蜀,在王宫内的摩诃池畔架起高转筒车提水,持续向王宫屋顶浇水降温。南宋筒车不仅在城市、运河的供水中使用,在农田灌溉中也有应用的记载。当时有人写了一篇游记,描述了其在广西兴安的见闻,记下了田野“筒车无停轮,木枧著高格”的景象。

高转筒车

元代时,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虎丘寺剑池安装了高转筒车,用来向寺庙供水。这种筒车有动力轮和工作轮,其中,动力轮架设在渠道或河流上,各轮轮径1.3米左右,提水高度可达30米。

所谓高转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图中农民怀揣两手,表现其悠闲自得的神情。元代记载的高转筒车上下两轮直径各4尺,二轮间距约十丈。

水转翻车

王祯《农书》最早记载了水转翻车的情况。这种水车的动力传动部分与人力、畜力水车相同,位于出水端,进水端有传动轮。水轮有立式、卧式两种,分别适用于高水和低水两种水力条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