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地学教科书由竺可桢编写

中国第一部地学教科书——《地学通论》由竺可桢编写,他是中国气象学奠基人。

竺可桢(Chu Kochen)(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小名阿熊,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1905年进入复旦公学学习(未毕业)。
1909年进入当时河北唐山的唐山路矿学堂土木工程系学习。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18年,刚刚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但当时唯一由中国人管理的中央观象台却一片破败,竟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竺可桢只能辗转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当了一名教书匠。

更让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竺可桢痛心疾首的是,美国当时有测候所200多座,中国却只有香港和上海徐家汇这两座,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而日本人研究中国气象的工作,远远比中国人深入。

20世纪20年代,竺可桢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高校地理学,当时叫地学,亦含气象专业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地学教科书《地学通论》,并在校园内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气象观测设施。

1922年竺可桢开始在南京的中央观象台主持工作,他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气象数据,并逐月发布南京地区的气候预报。

1927年北伐胜利后,南京的民国政府开始筹建中央研究院,应院长蔡元培之邀,竺可桢主持研究院观象台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下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

1928年,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同年在南京钦天山上的北极阁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这是我国近代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南京北极阁的中央观象台被称作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南京也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

随后,陆续在各省建立了数十个气象站,其中包括1935年建成并一直工作到上世纪50年代的拉萨气象站。

竺可桢开始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气象研究所所长,解放后又担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会长一直到1974年去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