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彩色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青春》

中国第一部彩色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青春》,王炼、李云良编剧,谢晋导演。

遮幅式电影,即“遮幅式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

在拍摄宽银幕影片时,需要采用特殊的变形压缩镜头,将景物横向压缩成又瘦又长的变形形象;放映时,再使用反向压缩的变形放映镜头,将原来横向压缩的影像重新按比例横向拉长,这样,就会产生开扩视野、真实感较强的宽银幕电影了。

为了改变和省略繁琐的光学变形原理的摄影和放映,在普通35厘米画面尺寸的基础上,上、下各遮掉了一块,形成宽的效果。这样画面虽然损失了不重要的一块边缘部分,但在扩大银幕还原尺寸之后,宽银幕效果出现了,故简便、适用。

(图:电影剧照——1976年《青春》中陈冲饰演的哑妹成为了海军通讯兵)

它省略了用变形光学系统进行摄影和放映,拍摄这种影片时,只需通过普通的电影摄影镜头拍摄,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一个限框,使普通银幕的画幅上下边各遮去一部分,从而造成画幅比例的变更,放映时只需降低 映机普通片门孔的高度,使银幕的宽高比例达到我国规定采用遮幅电影银 幕的宽高比例1:1.66,这样就能收到宽银幕电影的效果。

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机运动幅度的增大,人们深感普通银幕在拍摄大场面时视野不够开阔,而一般宽银幕在拍摄近景和人物特写时又不如普通银幕理想,故而找到了这种兼有两种银幕优点的银幕比例。

“遮幅电影”在1950年代就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我们国家也拍摄了不少遮幅式影片,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在这部影片中,遮去的部分留在画面下边,用于打印唱词字幕。

后来,又相继拍摄了《青春》、《小花》、 《天云山传奇》、《沙鸥》、《孔雀公主》、《小街》、《燕归来》、《长江》等一批遮幅式影片,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而《青春》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彩色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

《青春》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谢晋导演开始回归独立个人化导演创作的第一部影片。

尽管它没有之后创作的《啊,摇篮》那样彰显出作为一个电影作者艺术风格发生改变,回归真我的标志。

但这部电影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尤为重要的:

1、片名的“青春”本身就是对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电影整体创作重焕新生的一次激情诠释,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文革期间几代中国人青春无情流逝消散的最好纪念;

2、影片的拍摄工作横跨了文革前后,但谢晋导演却毅然抛弃了仍旧在影响中国电影创作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意识形态,这是特别值得一书的。也有力预示了谢晋导演进入八十年代后开始的文革反思电影创作高潮;

3、该片既是大导演谢晋重回个人执导的开始,也是日后新时期电影创作中红遍大江南北的女明星陈冲的处女作。

《青春》创造性的在77年文革意识形态仍有余波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写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而是写一位年轻的聋哑人哑妹,在女军医向晖的治疗下恢复健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兵的故事。

影片中的女军医向晖身患癌症,却能永葆革命青春。影片是对崇高理想的颂歌,《青春》拍摄得诗情画意、细腻、抒情,且比较早地运用闪回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谢晋在这部独立执导的影片中注入了个人强烈的主观意念,当时的观众显然还没有做好接受这样“超前”电影的准备,但这恰是谢晋导演一生对电影热情的最好体现:他有强烈的创作激情和渴望要拍自己内心真实的东西。

《青春》中饰演哑妹的陈冲奉献了自己的大银幕处女作,在擅长挖掘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作为叙事载体、发现调教女演员的谢晋导演导筒中,陈冲的表演清新、细腻、可人,对哑妹的成长诠释和内心刻画极为传神,今天看来,也会令观众动容。

该片的表演亦为她随后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作品中“小花”形象的代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