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部大型成功民族舞剧《宝莲灯》女主角是赵青女士

该系列: 舞剧宝莲灯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说起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自然让人想起三圣母的扮演者——赵青。赵青在《宝莲灯》中富有戏剧激情的创造性表演令人荡气回肠,她以纯熟的舞技,充分、恰当地表达舞剧主人公三圣母追求爱、光明和自由的思想感情,把三圣母刻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舞剧《宝莲灯》开创了中国民族舞剧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的成功之作,它巧妙创立了舞剧新的戏剧结构模式,受芭蕾舞剧的启发,《宝莲灯》“在群舞中交代背景,在双人舞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成了后来中国舞剧纷纷效法的戏剧结构模式。

赵青也因此有了“民族舞剧表演第一人”的美誉。

赵青,生于1936年11月 ,山东肥城(今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人。中国歌剧舞剧院主要演员,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赵青与《宝莲灯》

《宝莲灯》最成功的艺术形象是活在百姓心中的三圣母,而三圣母又是赵青倾心打造而成的。

1、古典与西洋的完美结合

赵青融合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和西洋芭蕾舞剧的创作表演形式,形成了充满戏剧激情的创造性表演风格,感动了千万观众。她传承艺术世家的表演精粹,得益于父亲——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的言传身教。从学舞之日起,凭借着传统的滋育与自身的勤奋,秉承欧阳予倩的“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古典”的艺术理念,在借鉴运用西方芭蕾舞剧创作表演中国民族舞剧的同时,更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艺术形式和塑造角色的个性特点。

赵青的表演,善于从自身条件和表演的优势出发,善于从所塑造的人物内心情感出发,善于借鉴戏剧电影表演的经验将人物戏剧化的表演与自身的动作情绪相结合,善于表现形象各异的人物性格。由于她继承得深,借鉴得当,积累的手段丰富,在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时才能准确地找到角色形象的定位,突出“性格刻画”在舞剧中的重要地位,抓住人物的“魂”,充溢着激情和荡气回肠的舞剧表演风格。

ZHAO-Qing(图:年青时的赵青和她在《宝莲灯》中的舞蹈造型)

2、“二度创作”的经典范式

在舞剧表演中,赵青运用赵丹的“感情挪借”方法,能够做到快速摆脱自己、进入角色。她回忆亲人对她的爱、观察年轻母亲与幼子相依相爱的感情表现;通过三圣母与沉香生离、相会时的母子之情的表现,来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赵青认为,三圣母是中国古代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母娘娘,因此,她必须有中国古典特色,有中国人含蓄、典雅的性格;同时,她又具有反抗精神,追求恋爱的自由。任何一个角色都要用身体来说话,用“心”来感受、体会和展示。她从本能到自觉地追求舞剧人物性格化的塑造,她的美学理想贯穿于终身,植根于心田,其表演风格形于外而成于内,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3、汲取各门类艺术的滋养

赵青的表演风格是建立在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西洋芭蕾舞综合基础上,充分汲取各门类艺术精华而形成的。赵青从学习中国古典舞中寻找角色形象和表演的方法、技巧;从学习京剧、昆曲的身段、举手投足、眼神、体态中找到中国古代女性的基本形象;从敦煌壁画的人物造型中体味神女驭风而行的飘逸感觉……她通过细细品味、苦苦琢磨,找准真正属于三圣母的潜台词与角色感情。读书滋养了赵青的创作灵感,积淀了文化底蕴,丰厚了艺术素养,揣摩了艺术共性,丰富了舞剧表演的内心世界。

舞蹈艺术的美是残酷的,“艺术要以真、以善、以美,给人以幸福”就必须经历舞蹈艺术特殊的磨练过程。赵青经过刻苦严格的训练,真正地从外形到内涵塑造了三圣母这一善良、美丽、在爱情、真理上与封建势力斗争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首部大型民族舞剧表演的创始人。赵青在《宝莲灯》中的表演蕴涵了珍贵的艺术真谛,体现了民族舞剧的艺术价值,成功探索了民族舞剧的表演道路。

《宝莲灯》相继在国内外巡回公演十年,经久不衰,引来苏联、日本舞蹈艺术家竞相学习、移植。1959年,舞剧《宝莲灯》被拍成彩色舞剧电影艺术片;1961年,舞剧《宝莲灯》随同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出;1977年,电影《宝莲灯》随同邓小平访问美国,在美国放映;1981年,舞剧《宝莲灯》在第九届香港艺术节上演出……

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它:“外国有《天鹅湖》,我们中国有《宝莲灯》,这证明我们国家短短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舞剧《宝莲灯》这部典范力作对中国舞剧乃至舞蹈的创作影响深远,它已成为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民族舞剧开拓和奠基之作,舞剧《宝莲灯》也伴随赵青等人的成功表演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赵丹说:这孩子应该马上去学芭蕾

赵青出生于上海一个艺术世家。其父赵丹,是中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其母叶露茜也是优秀演员。赵青从小便获得了表演艺术环境的熏陶,4岁时就以“露丹”的艺名,在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与当时中国电影界的大明星一起拍片,一连拍了十几部,成为当时的电影童星。这样的经历对赵青的演艺生涯影响深远。

一次,赵青在父亲赵丹的引领下去看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那激动人心的旋律、无言胜有言的舞姿、飘飘欲仙的公主变成的天鹅,深深地打动了赵青,乃至占据了她整个心灵和梦境。从此,赵青开始迷恋、追求舞蹈,渐渐地产生了为之奉献的念头。赵丹非常支持她,并说:“我看这孩子应该马上去学芭蕾!长大搞舞蹈!女孩子跳舞再美不过了!”在赵青的自传中曾记述道:“在我爹精心培养下,我从10岁起一心学舞蹈,逐渐入门。”

在父亲赵丹和继母黄宗英的陪伴下,赵青开始专心学习舞蹈,向俄罗斯的舞蹈老师玛格兰姆、巴兰诺娃和索科尔斯基夫妇学习芭蕾,向依林娜学习外国风格舞——《铃鼓舞》。为了学好芭蕾舞,赵青还曾学习过俄语。

名家亲授,她很快成了团里的顶梁柱

1951年,不满16岁的赵青正式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自此,赵青的名字与中国舞蹈特别是中国舞剧联系在一起。在当时的院长欧阳予倩“一手伸向古典,一手伸向西洋”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赵青开始了舞蹈的全面学习和训练:芭蕾舞,她师从俄罗斯老师索科尔斯基与巴兰诺娃夫妇;古典舞,她接受的是昆曲名家韩世昌、马祥麟、侯永奎、侯玉山的言传身教;她更有幸接受艺术大师们如欧阳予倩、梅兰芳、白云生等的指导,以及当时处于年富力强时期的新舞蹈艺术先驱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康巴尔汗等人的亲传言教;通过观看全国民间舞蹈的调演与会演,到民间采风,向老艺人冯国佩、郑九如等学习花鼓灯,向东北秧歌的老艺人学习海城秧歌……名家的亲授,加上自己的努力,使赵青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有了扎实功底。

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成立,赵青很快就成为团里的顶梁柱。从主演《花鼓灯》小场“抢手绢”和“白荷花”起,她开始探索舞蹈表演艺术的真谛,体悟表演观念与技巧的关系。比如,表演要求演员“去掉杂念”,进入角色要“忘我”;演员在舞台上要有如入“无人之境”的“当众孤独”的本事等等。

赵丹的言传身教,是赵青艺术成长的关键养分。刚进中央歌舞团时,同台演出的梅兰芳也不时地给赵青以指点;但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诲,则来自赵丹。赵丹说,他的表演每每来自绘画的启示,例如绘画讲究“对比”、“陪衬”、“含蓄”、“留有余地”、“要浓必先淡,要大必先小”等,那是前人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法则,可用于任何一种艺术创作。这种得天独厚的艺术滋养,使赵青逐渐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国舞蹈界的中坚力量,也为她成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开创者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塑造“三圣母”,首部大型民族舞剧女主角

1954年,赵青被中央歌舞团保送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作为五年级的插班生,她与全国各省市歌舞团选送的尖子一起,接受了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

两年间,赵青系统学习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和外国代表性的舞蹈以及文化课等知识。其中,前苏联芭蕾教育专家依莲娜-奥丽格珊娜亲自为她们教授芭蕾舞课,且全部按照她制定的教学大纲严格训练。学满一年时,赵青因表演《滑冰舞》和《西班牙舞》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舞蹈界的小明星。

1955年,赵青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她参演的群舞《鄂尔多斯舞》获得金质奖。1956年夏天,赵青以优异成绩毕业,重新回到中央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在毕业晚会上,赵青第一次饰演了小型舞剧《白毛女》的女主人公喜儿,“这次表演展示了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工作者创作与表演的实力”,也成为赵青献身中国民族舞剧事业的开端。

1957年,赵青申请调入正在试验搞中国舞剧的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成为建团骨干。这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民族舞剧的探索与实践中。同年夏天,赵青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的演出并担任女主角,成功地扮演了“三圣母”的角色。

她充满戏剧激情的表演令人荡气回肠,对《宝莲灯》成为中国当代大型民族舞剧的首部成功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以纯熟的舞技、充沛的感情,成功地塑造了“三圣母”这个舞剧艺术形象,由此奠定了赵青“中国民族舞剧开拓者”的地位,获得了中国民族舞剧表演“第一人”的美誉。

苦功不辍,迎来艺术的第二个春天

赵青对待舞蹈艺术刻苦执著,即便身处逆境,仍苦功不辍,耐心等待复出,被称为“赵疯子”。1966年遭遇“文革”,赵青失去了舞台。起初,她还偷偷地独自苦练基本功,但在红卫兵造反派一片“打砸抢烧”声中,赵青被批判得抬不起头来,她有些心灰意冷了。1970年又下放农场劳动……但是,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赵青认识到“自己这一切都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我没有权力将国家和人民给予我的舞蹈丢弃”。从此,赵青全身心地放在恢复基本功上,一年365天,没有一天停止过。

1972年,赵青从农场回到北京,她想方设法找到体操馆进行练习。虽然内心的痛苦、矛盾反复折磨着赵青,但这段苦练为赵青迎来第二个艺术春天做好了准备。1976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靠边站”多年、几近“解散”的中央直属院团开始正式上班。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临时被合编成一个团,由军队接管,开始运转。

“文革”后期,在赵青的努力争取下,舞蹈《印染工人之歌》再度登台。“四人帮”倒台后,文艺工作者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77年,复排舞剧《小刀会》,赵青扮演女主角周秀英,重新登上阔别10年的天桥剧场。她那动情的表演、准确的刻画和精湛的舞技,博得观众好评。自此,在赵丹的“赵氏体系”表演理论指导下,赵青不停地在表演与创作中探索。她认为:“中国舞剧第一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前的特征,是接受和改造传统戏曲的舞蹈动作,如身段台步、武打功夫等精华,加以借鉴现代西洋芭蕾的结构、手法,有机地融会贯通。第二阶段,必须逐步有意识地摆脱戏曲的影响,吸取历代壁画、历史资料中的舞蹈形象和各民族舞蹈的丰富语汇,吸取国际上现代舞的营养,开拓新的风格。”

继《丝路花雨》之后,赵青主导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剑》,也是这种新风格的实验性代表作。《剑》在全国舞蹈评比中,荣获国家颁发的文化部创作优秀奖,赵青获表演一等奖。此后,除担任《宝莲灯》中的“三圣母”而享誉舞坛外,她还编导并主演了《梁祝》、《刑场上的婚礼》等中型、大型舞剧,担任了《刚果河在怒吼》、《八女颂》等剧的主角,陆续推出两台“赵青舞蹈作品晚会”,出演了《霸王别姬》、《黛玉焚稿》、《海之诗》、《琵琶行》、《骆驼祥子》等一系列不同风格、不同情调的舞蹈作品,集中展现了赵青作为性格演员的创造性表演。

从虞姬演到村姑、林黛玉、祝英台,再到陈铁军、虎妞……她善于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将人物戏剧化的表演与自身的动作情绪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鲜明地表现人物风格迥异的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奠定了她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民族舞剧表演的特殊地位,迎来了她舞蹈艺术的新高峰,她也由此被称为“中国舞蹈界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

赵青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有:《宝莲灯》、《小刀会》、《刚果河在怒吼》、《八女颂》的主演,《梁祝》、《刑场上的婚礼》、《剑》等中、大型舞剧的编导和主演,1982年、1987年先后两次举办个人专场舞蹈作品晚会。近年著有《两代丹青》、《我和爹爹赵丹》等书。

赵青女士不仅是中国的著名舞蹈家,也是知名画家。如同她的父亲赵丹,不仅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也是鲜为人知却成就斐然的画家。赵青年少成名后也同时开始追求绘画艺术,退休后,在绘画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由日本内阁府认证NPO法人国际文化交流机构、日中友好协会共同邀请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梦·赤子心——2015首届日中文化艺术交流展”于2015年4月21日至4月24日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办。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著名舞蹈家、著名画家赵青领衔范舟、米金铭、林跃、徐鸣、邱白、周颖超、李晓玲、王继民、赵琼、谢克坦茨、孔繁巨等著名书画家赴日展出40余幅作品。

2015年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了“丹青传情:赵丹、赵青父女绘画联展”。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