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烹饪”一词出于《易经》

中国菜的制作过程叫烹调。烹是煮熟食物,调是五味调和。

《黄帝内经》说,“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其核心思想是传统思想中的和为贵思想。

苦、辣、酸、甜、咸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调和之美,予人尽情的味觉享受。

中国人已经把饮食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追昔访古,最早于2700年前的曲籍《易经-鼎》中,我们可以见到“烹饪”一词,原文为“以木巽火,亨饪也。”

《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和一些古代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鼎”是先秦时代的炊、食共用器,形似庙里的香炉,初为陶制,后用铜制,还充当祭祀的礼器。“木”指燃料,如柴、草之类。“巽”的原意是风,此处指顺风点火。“亨”在先秦与烹通用,为煮的意思。“饪”既指食物成熟,也指食物生熟程度的标准,是古代熟食的通称。

“以木巽火,亨饪也”就是:

将食物原料置放在炊具中,添加清水和味料,用柴草顺风点火煮熟。由此可知,烹饪这一概念在古代包括了炊具、燃料、食物原料、调味品以及烹制方法诸项内容,反映出奴隶社会时期先民生活状况及其对饮馔的认识。

还由于古代厨务没有明显分工,厨师既管做菜,又管做饭,还要酿酒、造酱、屠宰、储藏,因此烹饪一词,在古代实际是食品加工制作技术的泛称。

而“烹调”一词,表现了制作菜肴、食品的技术。一般包括原料选择、粗加工、细加工、临灶制作、用火、调味以及装盘的全过程。

烹调一词,在唐宋时期即已出现。如陆游《剑南诗稿-种菜》:“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这时的“烹”加热烹炒,“调”即配料调味。烹调工艺,是制作各类食品的全部加工技法及其流程的概称。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烹饪原材料制成可口的食品,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对烹调原料进行切割、组配、调味和烹制,使之成为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菜品的规范方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