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清《四库全书》最先完成的抄本是京文渊阁本

该系列: 清四库全书 共 3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仿照宁波天一阁式样,先后建造了南北七阁。

他在北京皇宫造文渊阁,在圆明园造文源阁,在热河避暑山庄造文津阁,在盛京(沈阳)造文溯阁,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

北四阁为皇家藏书楼,不对外开放。

后来,乾隆皇帝认为江浙一带为人文渊蔽之地,又下令在江苏镇江金山寺建造文宗阁,扬州大观堂造文汇阁,浙江杭州西湖行宫建造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南三阁对当地士子开放,“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在传播古代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藏有《四库全书》外,南北七阁还都典藏《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所抄各书都有一定的格式,其字迹工整,画图清晰,装订整齐。经、史、子、集各部均用不同色绢作书皮。

经部的书皮用绿色绢,史部是红色,子部是蓝色,集部是灰色,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色。

每若干册书用一个精致的楠木匣贮藏,框界都是红色,版心上栏写“《四库全书》”,中写所抄书的书名、卷次及页码。每部书卷首有本书提要。

北方四阁藏的都用开化榜纸,洁白坚韧;南方三阁所藏改用白太史连纸,质量次于开化纸。南三阁的书型较小,封面颜色也和北方四阁略有不同,抄写得比较粗率,缺卷、缺页的现象多有。

南北七阁保存的《四库全书》,现在仅存四部(严格来就,应该是三部半)。

文渊阁藏的《四库全书》是最先完成的一部,抗日战争前后曾运到上海、重庆,1948年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台湾省,现有影印本行世。

文源阁藏本咸丰十年(1860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

文津阁藏本于1915年从避暑山庄运到北京,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北京图书馆外之大街亦因此而命名为“文津街”。

文溯阁藏本原归辽宁省图书馆收藏,1966年经文化部批准,调归甘肃省图书馆代管。

文宗阁和文汇阁藏本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

文澜阁藏本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月太平军第二次攻进杭州时,有些人趁火打劫,散失很多。后经杭州著名藏书家丁丙、丁申兄弟冒险收集,又组织人员三次补抄,大体恢复原样,以后它又屡经补抄校正,复于齐全,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