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折扇是宋朝从日本经高丽传入国内的

关于折扇何时在中国出现,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

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

大约在11世纪,折扇从日本经高丽(今朝鲜和韩国)传入我国。

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1117年),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

从这段文字来看,扇上绘画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唐五代之际的青绿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画于折扇之上。

北宋邓椿在一部关于中国画史的著作中提到,当时北方有一种高丽扇,用鸦青纸做成,可以折叠,上面还给有图画。

宣和二年(1120年),徐兢出使高丽回国后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了在高丽看到的“画折扇”等四种折扇。

诗人苏轼曾云:“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

而苏辙却说:“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这里所说的高丽扇,实际上是从日本传过去的日本扇。

折扇在日本被称作“蝙蝠扇”,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并根据其形状称之为“折叠扇”、“聚头扇”或“撒扇”。

江苏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奁,上面画着一个手持折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档扇骨,白色的扇面上还绘有花鸟。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当时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已设有专门卖扇子的“周家折叠扇铺”,说明宋代已经能够自产自销折扇了。

不过宋元间使用折扇的人还不多,所以,明代陈霆在《雨山墨谈》中说:“元初东南使有持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

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的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团扇之属。

明代折扇广泛流行,据说这与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关。

近年来在明代藩王墓里也时有折扇出土,可以与之相互印证。

明代制扇坊遍布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吴扇、川扇、歙扇、青阳扇、溧阳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等。

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

扇面书画广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爱。

折扇的美学表现和技艺发挥也开始分为两个部分,即扇面和扇骨。

对于一把成扇来说,扇面与扇骨是不可分割的、珠联璧合的艺术品。自明至清初,一般来说是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直到清中叶以后,艺术家才参与扇骨的绘画、书法与镌刻,于是扇骨身价倍增,甚至成为可以脱离扇面而存在的独立艺术品。

扇骨的材质也更为多样化,从一般的方竹到棕竹、湘妃竹、凤眼竹;从一般的红木到黄花梨、紫檀、鸡翅木、楠木、檀香木,直至金漆、螺钿、掐丝等工艺和象牙、玳瑁之类的奇珍之品。其骨数的多寡与样式,乃至扇头的形制也是千变万化。即便说折扇是舶来品,那么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也会发挥到极致。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个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共有十五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镶,扇面为纸本设色人物画,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笔”。

此外,还衍生出扇坠、扇盒等附属于扇子的工艺品。

折扇携带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怀袖雅物”之称。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它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地位、品味的象征,一种社会角色的道具。

不仅男性使用折扇,而且还有专供女性使用的秋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纸扇、檀香扇和各种工艺扇,成为一种专供陈设的艺术品。

折扇流传到欧洲以后又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正是由于折扇特有的艺术魅力,它的收藏与鉴赏自明代以来也一直是文玩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有收藏扇的嗜好。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43种,成扇或扇页多达数百种。

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红楼梦》中有一节石呆子收藏古扇的故事广为人知,那位石呆子收藏古扇百余把(所谓古扇,估计也不过有明一代的折扇。一般来说,团扇多以“柄”记,文中以“把”记,自然是折扇而非团扇。)后为贾赦觊觎,指使贾琏巧取豪夺,以致石呆子家破人亡。也由此可见当时折扇的收藏已成为一时好尚。

自明代中叶以来,折扇的广泛应用,尤其作为艺术载体的形式问世,坊肆之间经营历久不衰,可以说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一些著名的扇庄如王星记、舒莲记等信誉卓著,产品极受青睐,除了一般档次不同的扇骨、扇面之外,还能定制加工,如扇面的款式及加矾加金,扇骨也可请名人拟画稿刊刻,以区别坊肆间的俗品。

扇子作为艺术品,今天仍是收藏家求索的一个重要门类,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渐渐淡出,实在是令人遗憾。空调时代,虽不知寒暑之切肌,但仍然企盼着扇能再回到生活中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