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小学是清朝建立发展至今的镇江穆源小学

2006年10月28日上午,长江之滨,古巷深处,鼓号阵阵,秋意浓浓,桃李芬芳。百多位海内外校友,汇聚江苏省镇江市老城区杨家门,共庆中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小学——穆源小学100华诞及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成立。

江苏省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因穆源小学与宝盖路中心小学合并而得名。宝盖路中心小学建于1950年,原名黑桥小学。

杨家门是镇江回民主要聚居地,附近现存江苏省最大的清真寺——西大寺。穆源小学原名穆源学堂。

据史学泰斗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回教小史》等载“1906年,童琮、杨公崖、金恒仁、杨白山等创办了这所最早的回民新式学堂,比清末创办新学的王宽还早一两年”。

这也是镇江市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取名穆源,意谓穆斯林文化的启蒙源泉,又蕴含穆斯林文化源远流长的期望。

China-Jiangsu-Zhenjiang-Muyuan-nationality-school(图:原穆源小学现发展成为“穆源民族学校”,校园里的景观墙,摄于2009年4月)

但学堂成立后,教员学生,不分回汉,相敬相爱。学校里没有宗教活动,教学内容跟其他学校一样。并形成了以“真善美”、“智仁勇”为办学宗旨,以杨公崖等为代表的敬业爱生的教师团队,以童子军活动为核心的重知识、重运动、重艺术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包括出版家范用及航空机械专家嵇钧生等一批名流。

穆源小学何以人才辈出、声誉日隆,究其原因,一是有一个明确的办学宗旨。当时新学初起,镇江当时即有穆源、敏成等多所私立学校。但以杨公崖等为代表的回族先贤和实业派人士本着为社会造英才,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益目的,以人类普遍的价值准则真善美为办学宗旨。把像范用因家境贫寒为着生计而读书的学生逐步引导到爱国为民的道路上来。

二是有一批正值有为的教师团队。正如范用回忆性著作《我爱穆源》中提到的几位老师,都有着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教学素养。杨公崖创立了“九一八图书馆”,周老师早年参加了共产党,沙老师教学生在30年代读高尔基的《海燕》……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内战时期,物价飞涨,老师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但做教师的却安心课堂,默默奉献。

三是有一套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办学模式。当时穆小有正衣镜、图书角、童子军及演讲、唱歌等多种场所、多样形式的活动,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师生自办文学刊物,组织儿童剧社,上演陈白尘先生的独幕剧《父子兄弟》……剧作家陈白尘、音乐家郑隐飞及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均亲临该校讲演教导学生。办学颇具特色也很有质量。回族工商业人士也特别关心学校发展,现教学楼即由旅居海外的丁法仁卿女士嘱其子女捐助修建,这也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出版大家范用先生是该校1936届学生,毕业时正当穆源校庆30周年,便和校友参与树碑铭刻纪念。后校园历经日寇劫火,但纪念碑如有神助屹立不倒。

20世纪90年代范老捐赠图书字画给穆源,为穆源恢复校歌,凭回忆自制了70年前老穆源校舍模型,并第一次为自己出版了一本书信体小书——讲述他唯一一段读书经历的书——《我爱穆源》。范老回忆:放了学,也不急着回家,愿意在教室里多待一会,去老师宿舍的次数也比以前多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想多看它一眼……在范用的意识里,这是他唯一的校园,是他心中圣洁的宫殿。这本大家小书风靡海内外,更让世人了解了穆源学校。校庆之日,范老因病未能成行,特意嘱请书画大师黄苗子代书贺词。

百年庆典之际,国家民委向穆源小学发来贺信,嘉勉穆源多年来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江苏省民委及镇江市、润州区的领导和穆源校友代表嵇钧生等到校祝贺。穆源的办学特色对今日开展的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打造学子心中的“终身难忘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启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