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条约文字“侯马盟书”由陶正刚等考古工作者主导挖掘研究

该系列: 山西侯马盟书 共 3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盟书”背后是什么?主盟人又是谁呢?

在这些写在玉或石片上的盟辞里,专家发现有“子赵孟”的称谓,所以,这些盟书的主盟人应该是“赵孟”。

经考证,这个赵孟就是晋国六卿中的赵鞅,又称赵简子,当时他是晋国的正卿。侯马盟书的内容,就是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497—前489年间,晋国正卿赵简子与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章。

盟书里的盟文,记载了公元前497年前后晋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是赵鞅与家臣之间订立的文字条约,要求参加盟誓的人须效忠盟主,一致诛讨已被驱逐在外的敌对势力,不得私自扩充奴隶、土地、财产,不得与敌人来往。

从盟书内容反映出,盟誓成为赵鞅壮大赵氏频繁使用的必要手段,他联络团结各种力量为己所用,不断与同情者举行盟誓。

赵鞅作为晋国的新兴势力代表之一,是一代枭雄,为扩张宗族势力、维护和巩固自身权势,可谓费尽心机。他联络本宗,招降纳叛,召集同宗与投靠他的异姓,反复多次举盟,以聚拢人心。

在暴力高压下,参盟者一个个胆战心惊,向神明起誓,以表忠心。如果有违反盟誓者,就要全族诛灭。

同时,赵鞅也通过采取经济赏赐等手段,大大激励同盟者的斗志,从而消灭了范氏、中行氏,形成赵、魏、韩、知伯四卿并立的局面。

这时,主盟人得到了确认,他就是赵鞅。所谓“侯马盟书”就是赵鞅主盟,与众多本族与异姓举行盟誓的确凿实物证据,它反映了主盟人努力推行新兴的封建制度:在经济上,推行当时对老百姓最为有利的田亩征税制;在政治上推行郡县制,对战场上有功之臣的奖励不是采用分封采邑的故旧办法,而是实行郡县。他采用对奴隶有利的措施,因而得到广大奴隶的拥戴。所以,“晋阳赵氏集团”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时隔20年后,太原赵卿春秋大墓出土了“赵孟作御戈”,让陶正刚联想起侯马盟书中的相关文字,他通过认真对比戈上铭文的字体,惊奇地发现,两者字体非常相似!

但是,在春秋晚期,赵简子及其儿子赵襄子都曾在晋阳地区执政驻留,父子俩在此都有过显赫的建树,成为晋国握有实权的“执正卿”。那具体是谁呢?

史料显示,赵简子死于晋阳,而赵襄子应是死于河津。所以,专家们综合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做出判断:晋阳城北金胜村大墓的主人,应该就是曾经担任晋国执正卿长达22年、叱咤疆场雄霸诸侯的赵鞅,即赵简子!而且,两者的字体十分接近,这说明铜戈和侯马盟书的主盟人赵简子有关,甚至戈上的文字与盟书中的盟文,有可能也出自同一人之手。

“侯马盟书”出土,其意义非同小可,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批官方文书实物标本之一,也是最早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实物证明,史料及书法价值都很高,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研究晋国历史以及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有重大意义。

从侯马盟书现有材料分析,其中宗盟类的有514件,另外还有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

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不管赵简子及其同党如何反复举盟,信誓旦旦,但利益的血腥争夺是统治阶级的本性使然,一到面临利害权衡时,他们就会背信弃义,反目成仇。韩、赵、魏与知伯四卿消灭范氏、中行氏后,四卿内部便再起纷争。其实,正由于道德沦丧,出现大量背信弃义的言行,才需要盟誓来约束,这就不难理解侯马盟书何以出土达5000件之多。据统计,参盟者有152人之众这样大的规模,而且有许多反复举盟的现象。

1995年,它被评为“建国以来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可见其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今也成为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