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在日本被尊为棋圣的中国人是围棋泰斗吴清源

对围棋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吴清源大师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于日本神奈川县去世,享年100岁。

吴清源1914年6月12日出生于中国福建闽侯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在少年时便显示出了过人的围棋天赋。11岁时就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的棋客,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被誉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古今围棋第一人”、“围棋泰斗”。

WU-Qingyuan(图:吴清源大师晚年时)

吴清源自战前的“镰仓十番棋”开始独霸擂台,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直至后来无人可战,升降十番棋不得不结束。——此后,吴被称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

1961年,吴清源不幸遭遇车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此战绩欠佳。到了古稀之年,日本棋院等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引退仪式。

吴清源在晚年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被摩托车撞了,在后来的围棋比赛中经历了“十连败”的遭遇时,他说:“对输赢,棋上一定要争,对人生,境界一定要高。”老先生把人生看得非常非常超越。

晚年的吴清源大师,始终致力于围棋的国际化、中日文化交流,尤其关注中国的围棋事业。他于2014年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 

吴清源曾说过,他下棋是为了探索人为什么要活着。

吴清源大师对围棋的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提出新布局理论,使围棋布局理论焕然一新;
二是革新旧下法,提出了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许多吴清源定式;
三是提出“二十一世纪围棋”概念,提倡二间挂等余地更大的序盘下法。拓宽了棋手的思路。

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谁是围棋史上最强者?赵、林、武宫、加藤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

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较是很困难的。如果非要问谁最强,大致可以列举三位:道策、秀策、吴清源(前二者均已被称为棋圣)。

赵治勋说:“当时和吴先生对局的人,一定会有无法抵抗的感觉。吴先生的真髓是自由的精神,吴先生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干脆利落地去主动挑战,这种快速战法,当然是伴随着特殊的狠劲。”

中国著名女棋手芮乃伟后东渡日本学棋下棋,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自己能够师从吴清源的幸运:“当时师傅的许多布局思路和具体招式,已经和正在成为当今棋坛的流行下法。吴老师那开阔的大局观、灵活的思路,给了我许多的启迪。可以说,是吴老师硬生生地将我拽到了一个凭我自己的力量很难达到的高度。”

吴清源的围棋艺术奔流着中国文化的血液

20世纪,如果要列举一个围棋大师的话,恐怕非吴清源莫属。吴清源不仅是棋盘上的胜负师,同时还是一位文化大师。他把和谐当作围棋的最高境界,与中国文化遥相呼应,使围棋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吴清源无疑是由中国文化哺育出来围棋天才,其早年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中国父老的关爱、教诲。可以说,吴清源的围棋艺术奔流着的是中国文化的血液。吴清源从4岁起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父督课甚严,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古文都要背诵。

提起中国文化,大约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和”字:和谐、和平、和气、和合、醇和、调和、中和。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还多处提到“致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矜而不争”等。和而不同这种文化的基因也影响到他日后的围棋观。他认为: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和”。

《吴清源棋谈》中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和谐相依,方成棋局”,围棋看起来是交战双方在展开激烈的争斗,但棋如流水,当你委身于围棋的流势,行于当行,止与当止,交战双方心息相通,最终达到的又是一个和谐的境界。

吴清源把“21世纪的围棋”称作“六合之棋”。所谓“六合”,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棋盘是由横纵19条线组成,以天元为中心共有361个交叉点。吴清源认为古代是用这个表示方向、角度或是四季。另外,中国古代认为,在空无一物的宇宙里,“一阳”是产生生命的根源。从“一阳”分成阴和阳,然后形成万物。

围棋有黑白棋子,所以这一定也是来自阴阳思想。总而言之,棋盘即是宇宙。

吴清源认为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习惯里,胜负是围棋最终的指归,“和为贵”的思想在这个领域是站不住脚的。日本古代出现了那么多为争棋献身的事例,固然残酷,固然鲜血淋漓,但没有人否认那在另一个角度确认着围棋的存在价值。吴清源自己也走过擂争十局棋的风风雨雨,然而他在耄耋之年却提出“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的观点,他要重新解释围棋之于人类的存在意义。

段祺瑞门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棋客

民国的段祺瑞,生平有一特殊嗜好,就是下围棋。平心而论,这位北洋之虎,围棋下得确实有水平。民国初期围棋事业的兴盛,与他有直接关系。段祺瑞在围棋界最为人称道的一件美谈,就是资助了吴清源。

据吴清源回忆,“段祺瑞喜欢赢棋。大家知道他这个脾气,为了讨好他,就都故意让着他,输给他。”因为他执掌重权,人见人怕,那些同他下棋的常客,都会不露痕迹地让着他,所以他很少输棋。再加上他真懂棋道,久而久之,他对自己棋艺的估计就会逐渐看涨。从各种回忆录说段祺瑞“输不起”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个常赢的棋手,要他承认水平不高就太困难了。

而吴清源在11岁时,有人引见他同段祺瑞下棋,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的他把段祺瑞杀得大败,导致段祺瑞生了一天闷气不愿见人。不过,段祺瑞输棋后却做事大方,此后每月资助吴清源一百大洋学费。有了这相当于今天万元的月薪,吴清源救了全家。

后来,段祺瑞又资助了吴清源东渡日本学棋。

1934年,已经成为日本“昭和棋圣”的吴清源回国。他不忘故旧,造访段祺瑞,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两人相遇,感慨万千。他们再次纹枰对坐,手谈一局,结果吴清源“意外”地以小败终局。段祺瑞心中当然明白其中的意义和情分。

金庸:最佩服吴清源 千百年而不得一的大宗师

有人曾在闲谈时问金庸:“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金庸脱口而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金庸认为,吴清源有极高的人生境界,“他的弈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的背景,所以是一代大宗师,而不仅仅是20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20世纪30年代,当青年吴清源在日本大战围棋高手的时候,比他小10岁的少年金庸初执棋子。金庸的父亲告诉他,棋界第一英雄的名字叫吴清源。在《大公报》工作时,金庸常和梁羽生、聂绀弩等人下围棋,那时,他虽然未曾与吴清源谋面,但他关注着吴清源在日本的境况。

1986年,吴清源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在香港,金庸邀他到家中下棋,设家宴款待吴清源和林海峰师徒,聂卫平作陪。他拜吴清源为师,吴清源受礼后,他又要拜林海峰为师,林海峰不敢受。僵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搬了一张太师椅来,林海峰端坐其上,金庸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吴清源虽已是金庸的师父,此时却升格为师祖,又受了金庸三鞠躬。

在金庸笔下,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金庸很钦佩吴清源,他把吴清源比作自己笔下的“风清扬”:“独孤九剑,没有定式,变化无穷。他就像风清扬,清灵飘逸,仙风道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