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第一只符合国际乒联比赛标准的乒乓球是上海“红双喜”牌

红双喜黄金时代之1986——一把把青菜,慰藉了上海乒乓人的乡情

在陈德风把红双喜从手工制作变成机械化生产,把乒乓球5%的合格率提高到将近30%,产量从每年几万只增加到几千万只的这段时间里,祖籍广东潮阳的黄勇武一直在上海的小学、中学里当三好学生,业余喜欢读书和绘画,如果不是中学还没毕业就赶上文革,他现在也许是一名大学教授或者画家。1968年10月,17岁的黄勇武进上海体育器材三厂当了工人,还算幸运,5年之后进了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读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乒乓球销路直线下降,中国乒乓球厂1969年被迫转产。直到1971年的“乒乓外交”成功,中国乒乓球器材出口增加,上海华联乒乓球厂(1966年改为国营的上海乒乓球厂)的日子才好过一点。

从1976年开始,黄勇武经常往北京跑,专科毕业后他到了体育器材三厂上级单位——上海文教用品公司的技术科,经常要拿新产品让国家队试用,听取意见。当时文教公司下面的那些厂长对“小黄”很不满意:你怎么总是在领导面前讲我们的坏话啊。其实正是那段时间,黄勇武深刻体会到乒乓球专业运动员对器材要求的“苛刻”,2.537克的乒乓球,江嘉良连0.001克的差别都能感觉出来!所以1986年他到上海乒乓球厂当副厂长以后,痛下决心提高器材质量,满足国手的要求,配得上国球的荣誉。

黄勇武经常跑北京的那十年,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梁友能等七八个上海乒坛宿将都在北京工作,北方的冬天只有土豆大白菜,所以每次坐火车送新产品的时候,黄武勇武必带几个纸箱子,里面装着上海的青菜、小葱、冬笋。文教公司没有这笔费用,货源基本上都是由陈德凤提供。“那时候老厂长也没有钱啊,国有企业,没有发票是不能出账的,他就把废报纸卖掉,用来买蔬菜。我下了火车先到徐主任家,借辆自行车,是当时最好的牌子“上海永久”。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天寒地冻的,我骑着车一家一家送,北风都吹到骨子里去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徐主任往上海打电话,让我去北京时帮他带几根油条。”20多年过去了,想起大家当年“小黄小黄”地叫他,黄勇武觉得那段日子还是很开心的。一把把青菜,慰藉了上海乒乓人的乡情,也慢慢堆积出黄勇武与中国乒乓界亲人一般的感情。

红双喜黄金时代之1989——“红双喜可以做到世界最好”

黄勇武当了厂长之后,跑北京的人变成了小他5岁的楼世和。当时还是小车工的楼世和是老厂长陈德凤向黄勇武推荐的,说这小孩特别聪明,而且好学,白天在车间干活,晚上到长宁区业余大学学习机械专业。黄勇武很快发现,楼世和不仅悟性特别强,而且很有责任心,你交给他一件事情,他不仅能达标,经常还能超额完成任务。所以当得知楼世和已申办好留学移民美国的手续,黄勇武以“红双喜可以做到世界最好”的愿景和“你能够成为公司中坚”的诚意,留住了楼世和。

1989年,以楼世和为主的技术团队研制成功了上砂新材料,把三星乒乓球的合格率从1988年的29%一下子提高到了1990年40%左右。他自己也几乎一年一个台阶,从车间调到到技术科负责产品质量,到科长,1991年就坐到了技术副厂长的位置。

“乒乓球的合格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是不容易的,从1987年到1995年,我当乒乓球厂厂长这个阶段,楼世和最大的功绩是把有原来的28%到30%左右,提升到近60%,通过技术改造,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整个工艺流程从过去的50多个工序、108天,到最后我们缩短到五六十天。”黄勇武评价这是红双喜的又一个里程碑。

红双喜第二春之1996——“很多人都觉得我发疯了,但是楼世和非常坚定地支持我”

1995年6月,上海乒乓球厂、上海球拍厂、上海体育器材一厂、上海体育器材三厂、上海体育器材四厂合并成上海红双喜体育用品总厂,随后引进外资,将国企总厂改制为沪港合作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红双喜冠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1996年初成立。

五厂合并时,摆在黄勇武面前的,是跟大多数老国企一样的烂摊子:五个厂大概有1400多个员工,还有两三千退休工人,账面资产2000多万元,负债却高达1.1亿,还不算拖欠职工的大笔医药费和集资款。每月发工资都得东挪西凑,出差是个人先垫钱。

生死攸关之时,最能考验领军人物的智慧、能力、魄力和胆识。看上去温文尔雅的黄勇武,推出了一系列令人惊诧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他自己起草编制了企业的三年发展战略,第一个目标非常现实,就是怎么活下去。战略核心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借强势体育打造强势品牌。“我接手时,五个厂做的体育器材包括海陆空几千个产品:赛艇、皮划艇,弓箭、杠铃,滑翔机、航空模型,甚至拔河的绳子。作为老国企,我们没有高科技的优势,没有人才优势,没有资金优势,我们唯一剩下的就是红双喜这个品牌,虽然当时已经被国外大品牌挤压得几乎没有空间了,但相比我们的其它产品,红双喜乒乓器材历史最长,知名度最大,群众基础最广,乒乓球又是我们中国最强势的体育项目,我们要靠它吃饭,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乒乓器材。”

回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黄勇武说自己当时没少挨骂。在十几年前,企业发展战略还是一个很新鲜的时髦词,上级领导倒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只说了句:“你这个发展战略听起来蛮鼓舞人心的。”上千名员工的工作就没那么好做了,上百个商标仅保留不到十个,几千种产品砍到只剩几十种,有的干部直截了当质问他:“黄勇武太过分了,你把我们那么多产品都砍掉了,你靠乒乓球能养活大家吗?”

“很多人都觉得我发疯了,但是楼世和非常坚定地支持我。我卖掉了体育器材三厂在市中心的一栋房子,是他去说服老百姓动迁的,从市区迁到郊区,这种事情太难弄了。我用这笔钱换来了全厂第一条生产乒乓球台的现代化流水线,也是他去采购设备,跟人家谈判。这个设备的生产能力是一年四万张球台,而当时我们一年销售球台不到一万张,我们甚至准备去找点别的活来加工,给人家去油漆地板或者油漆家具什么。”

改了体制,定了战略,确定了“明星造势,赛事推广”的品牌经营路线,黄勇武接下来进行机制创新,解决内部管理和分配制度。“五个企业的员工收入最高的和最低的差一倍,合在一起后搞一刀切不行,会伤害积极性,维持现状也不行,一个企业弄两三种分配机制,老百姓要造反的。所以我就搞了一个保密工资制,谁泄密出去就要严罚。保密工资制度避开了一时矛盾,但当时的收入待遇是招不来人的,所以我又搞了一个H型双轨制工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间一个横杠做两面微调。现在市场部经理管亚松就是我实行H型工资制之后,1998年第一批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后来90多名大专院校毕业生陆续进了红双喜。然后我再做Y型并轨工资制度,实现岗位等级工资制度,这条路我整整走了10年。”

在激励机制Y型并轨期间,红双喜在2003年转制成为股份制企业,民营部分占到了控股地位,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经营者团队持股。,二十几名高管人员拥有了公司9.8%的股份。2007年又引入了李宁公司这个大合作伙伴,把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嫁接到红双喜的管理机制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