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清代的珠海“香洲商埠”

这只是一条长200多米、宽13米左右的街道,两边是百货、渔需品、土产、饮食等铺头。一眼看来,它与珠海一般的街道无异。它的辉煌,其实更集中于百年前。

20世纪初,清政府颁行“新政”,鼓励华侨实业家回国投资。新宁(今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侨商伍于政从美国回到香港,携巨资想在祖国兴办实业。恰巧认识了在香港某华侨家里做家庭教师的秀才王诜(读音“深”),两人商议在此开埠,并随后被合作者推举为主办人。

在拟定新埠名字时,前山同知庄允懿以该地介乎香山场和九洲洋之间,各取一字,定名“香洲商埠”,香洲之名由此而来。

宣统元年(1909年)4月23日,香洲开埠的破土动工典礼正式举行,王诜遍请省、港、澳和县属各要人及绅商学各界人士共几千人前来观礼。其中两广总督张人骏、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广东劝业道陈望曾等出席大典。张人骏在建埠公所大门亲手安置一块丈多长,四尺宽的大木匾,刻题斗大楷字:“香洲无税商埠”。

香洲开埠吸引了诸多海外华侨和地方殷富在此投资。

据《珠海市文物志》记载,投资者们按照上海中等店铺格式,建起商店、酒店、旅馆、钱庄,开辟了通往香港、澳门、广州、三水、泉州等航线的香洲港。新埠吸引大批中外人士前来观光访问。其时,香洲的南北环和公所直街,每到夜晚,灯光亮如白昼,曾有海外记者以“香洲埠游客纪盛”的新闻,报道埠务的繁荣景象。

但好景不长,1910年7月,香洲遭受了一场延续6个小时的大火灾。800多间屋子顿成灰烬,几千灾民被逼流离转徙,远走他方。1911年4月底,宣统皇帝下圣旨批准香洲为钦定自由港。但是对自由港的管理章程却没有制定出来。此后种种不顺利,致使投资者纷纷转移资金,商店也随之倒闭,整个香洲变成一个废墟。

直至民国二十年代末,由于香洲归属“模范县”的中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各项发展才开始有所起色。

虽然昙花一现,但香洲开埠却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成为珠海在历史上一段灿烂的留影。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陈树荣发表观点称,香洲开埠是百年前珠海人敢为天下先的明证,是在南中国留下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开拓的“经济特区”,成为近代中国人爱国爱乡开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印记。

现在的珠海香埠路:香埠路榕树头、老店铺

这条路就在香洲百货的后面,常年人流如织,略显逼仄,格局规整,珠海人对它熟悉得近乎无视。

它已经栉风沐雨100多年,见证了震惊中外的香洲开埠。以至于澳门历史学者新近发表观点,说香洲埠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三座旧楼申报文保单位

香埠路片区仍保留着1909年香洲开埠时的三座旧楼,它们分别是香埠路80-86号、香埠路77号,以及香埠路90-94号。这三座旧楼均列入了市文物保护点,并即将申报香洲区文物保护单位及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香湾街道办有关人士表示,目前(2009年)正致力于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百年老照片上的香洲商埠

在一张珠海方面翻拍自里斯本档案馆的照片我们可以欣赏到当年香洲商埠的风采。照片摄于1910年农历三月初三,摄影师为葡萄牙人,记录的是香洲开埠奠基一周年纪念情况。照片右上角的野狸岛,中间部分平房(当时称寮屋)所在的位置,就是今天的香洲百货一带。

今天的朝阳路,也就是当年的“中环直街”,可见不少商住合一的西洋楼,楼高三四层,上层是住房,下层都是商铺。而香埠路、凤凰路等在那个时期已经基本修筑成型,照片左侧人群最密集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朝阳路——— 当时香洲开埠的中心区。

龙舟亭

龙舟亭原是香埠路的标志性建筑。目前租给一间海鲜酒店,保存尚算完好。亭子状如城楼,气势雄伟。据了解,1961年珠海县政府迁移香洲后,龙舟赛就在香洲埠附近的野狸岛海面举行,龙舟亭便于1963年农历五月初三落成。

在此前的调研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指出,龙舟亭作为香埠路片区的标志,非常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改建为香埠博物馆,挖掘百年来的珠海商业文化。

他说,珠海的留学文化、海洋文化都得到了展现,但以买办文化为主的本地商业文化的挖掘力度还不充分。

香埠博物馆的建立,将会提升整个片区的文化含量和品位,也更利于香埠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未来,情侣路沿线的珠海歌剧院、规划馆、博物馆将与香埠路历史文化街区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情侣中路上的城市海滨文化休闲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