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泡茶“天下第一泉”(乾隆版)是北京玉泉

水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灵性之物。水质的好坏影响了生命质量的高低。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离不开水的滋养。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饮水有多种方式,不仅可以直接饮用,还可以以水为媒介转化饮用,如饮茶、饮酒。

俗语说:“水为茶之母”,水是茶的载体。历代茶人对茶与水关系的论述都在强调水对于茶的影响。

明代(1368-1644)的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茶叶会因水的选择而体现出不同的茶之色,茶之香和茶之味。

明代戏曲家张大复重视水品甚于茶品,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好茶与好水相互补益,水彰茶之醇香,茶显水之清甘,择水理所当然成为品茶与茶文化的重要部分。

自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以来,择水、论水、评水便成为茶界的雅事。

然而,由于地域的差异,以及品评人的阅历和客观性具有一定的局限,这就使得人们对泉水评鉴的观念分歧颇多,产生了诸如“天下第一泉”的争论,形成了茶泉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茶泉文化的趣味性。

不同时代的茶人评鉴烹茶之泉有着不同的标准。“茶圣”陆羽倾向于泉水的“活”与“洁”。唐代的张又新则在《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他有实践体会中所得的经验,指向泉水的“清”、“冷”、“口感佳”,并配合水质以“轻”为上。

宋代诗人梅尧臣以泉水的“清”、“冷”、“甘”、“滑”为标准。

明代的许次纾《茶疏》中的择水篇也是以“轻”、“甘”、“冽”为标准。

虽然各代对用于泡茶的泉水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品评水之优劣无外乎两个方面:水质与水味。水质着重于“清”、“活”、“轻”;水味则要求“甘”与“冽”。

清,指泉水清澈,质地洁净,水中杂质少。烹茶用水应澄澈无垢,方能彰显茶的色泽。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洁为美”,以“清”、“洁”并举,并指出“不洁之水,虽甘不取”。

活,指流动的活水,而不是不流动的死水。最早提出者为陆羽,他在《茶经》中言:“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水虽贵活,但是瀑布、湍流一类的流水气盛而脉诵,缺乏中和淳厚之气,故而被认为与主静的茶旨不合。

轻,指水的质量轻。唐代僧人允躬与宰相李德格首创以轻重评比泉水,独钟无锡惠山泉。

金代(1115-1234)的元好问参访济南七十二名泉,并记载了济南人曾取镇江中泠泉与杜康泉相互比较。

清代(1644-1911)乾隆皇帝评泉也以水轻为标准,他命人特制一种银质量斗,用以称量全国各地送来的名泉水样,并亲自将之同北京玉泉水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玉泉水重一两,唯塞上伊逊尚可相埒,济南珍珠、扬子中泠皆重二三厘,李山、虎跑、平山则更重,轻于玉泉唯雪水及荷露”。

玉泉水以最轻、含杂技最少被乾隆皇帝评为“天下第一泉”

泉水之轻、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故而增加了水的重量。硬水泡茶,对茶汤的色香味皆有负面影响。

甘,指甘甜,为烹茶首选。宋代的蔡襄首举茶泉须“甘”,并在其所著的《茶录》中言:“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水味若有苦涩,必定影响茶汤味道,破坏茶的本味。

冽,为评泉另一重要标准。古人记述烹茶之泉常以“甘冽”(亦作“甘洌”)、“清洌”并称。唐代张又新访泉便以此为标准。

宋徽宗《大观茶论》更将其首列为评鉴指标之一。

水质“清”、“活”、“轻”,水味“甘”、“冽”的泉水无疑是烹茶用水的首选。

陆羽在对各地水的经验性考察后,总结出烹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水”便是山泉水。用优质泉水所烹之茶,茶色鲜亮,清香四溢,入口滑润,故深受品茶人士的喜爱。

泉水对于茶色香味的增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故而古今品茶名家都曾跋山涉水探访名山名泉。

凡有名泉之地,必定是喜茶人士汇集之地。

茶方便运输,故而千里之外仍可获得,而水则不同,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并非每个爱茶之人都能求得名泉之水。故而有些喜爱品茶的文人便挖空心思,将本地泉水进行处理,以仿名泉之水。

据明代的朱国祯在《涌幢小品》记载,明代喜爱品茶的文人无法得到天下名泉惠山泉的泉水,便将一般泉水煮开,倒入水缸内,放在庭院的背阴处,待月色皎洁的夜晚揭去缸盖,让泉水承夜露,反复三次,再将泉水轻舀入瓷坛中。

据说用此水“烹茶,与惠山泉无异”,故称为“自制惠山泉”。

乾隆版天下第一泉——北京玉泉

玉泉位于北京颐和园2.5公里处的玉泉山南麓,。因泉水晶莹如玉,故而得名。又因泉水自山间的石缝中喷涌而出,白如雪花,曾名为“喷雪泉”。

“玉泉垂虹”是金代(1115-1234)“燕京八景”之一。明代诗人王英在诗中描写玉泉“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

玉泉出水量大,平均约为4600吨/时,有“京郊海眼”之称。又因其水头颇高,有“玉泉趵突”之美誉。

玉泉也和附近的迸珠泉、裂帛泉、试墨泉和宝珠泉一起组成了玉泉山泉群,经玉河、金河注入昆明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