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无字碑出土于河南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无字碑被确认为“中华第一碑”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的郑韩故城出土的“无字碑”,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无字碑,被称为“中华第一碑”。

“中华第一碑”整体呈圭形,像匕首一样尖尖的,上半身一边一个耳朵,下半部中间有一穿孔,质地是灰色沙岩,正反两面上部都磨得光光的。它全长3.25米,宽0.45米,厚0.25米。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这通古碑是于1997年8月在新郑市区郑韩故城宫殿区内发现的。当时他们在这里开了10×10米的探方29个,大小深沟21条,发掘面积3238平方米,发现了古代墓葬、储水井、下水道、宫殿、道路等文物遗迹,并在一处古代宫殿的夯土层发现了一通“无字碑”。

“无字碑”的发现,立即在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俞伟超、李伯谦、安金槐等亲临现场进行鉴定。但由于碑上没有刻字,专家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近5年来,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无字碑”进行了大量考证研究,他们从石碑的形制、现场发现的祭品、青铜壶,结合“礼记”、“仪礼”等古代文献关于太庙大碑的记载判断,此碑应是战国时期韩国太庙所立之碑,这比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汉代石碑要早数百年。

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此碑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入这通“无字碑”就是“中华第一碑”。

河南省一些考古学家、旅游专家认为,“中华第一碑”的发现,必将像“中华第一龙”在河南发现一样,给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力。

郑韩故城是春秋时期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先后建都的都城遗存,位于新郑市城关附近的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古城墙也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郑韩故城还发现保存有完好的大型制陶遗址,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大型制陶遗址,其规模和完好程度全国罕见。

2002年发现的大型制陶遗址位于新郑市东北部一处残缺的郑韩古城墙内侧,沿城呈西北-东南走向,遗址自西向东分为生活区、作坊区和烧造区三个区域,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遗址全貌后全部探清,并配合基建发掘了3000多平方米。从挖掘情况看,很可能是考古工作者寻找已久的韩国官方制陶遗址。专家判断,附近还应当有成品区和废品区。

这处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大型制陶遗址,距今约2300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整个遗址保存的相当完好。在烧造区内,3个大型烧窑深埋于地下,窑穴最深的达3米多。

考古人员介绍说,这三个烧窑形态各异,互不相同,应当是分属于不同时期的。在陶制的井口周围,还出土了陶制的完备排水系统。陶制的管道排列整齐,纵横交错,其中主管道是方型,分管道是圆型。每隔一段,方型主管道上就设有明渠。专家说,这是古人为了清理污物方便而设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窨井。

据了解,陶制品在古代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关系着国计民生,对考古研究极具价值。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后期和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