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西方三圣”形象保存于甘肃炳灵寺

在佛教中,阿弥陀佛(接引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讲,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阿弥陀佛又被称作接引佛。

观音,亦称观世音,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是佛教救苦救难的化生。

大势至菩萨的梵文音译是摩诃那钵,他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

Chinese-ancient-Buddhism-sculptures-on-AD-420(图:甘肃炳灵寺中的“西方三圣”)

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西方三圣”形象,保存于甘肃炳灵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石窟第169窟,它是西秦时塑造的一坐佛二立菩萨,在像旁墨书题写“无量寿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在石窟和寺院中,阿弥陀佛的形象很常见,有些作为三世佛出现,也有的供一阿弥陀立像,称为“接引佛”,因为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

西方三圣中的大势至和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两个上首菩萨。

大势至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其形象是宝冠上有一个宝瓶。

观世音的意思是,“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众生于苦难危急之中,并为众生宣讲佛法,使他们得到解脱。

中国民间观世音信仰非常盛行,观音菩萨的形象也很多样,一般的形象是宝冠上有坐佛、菩萨手中提一个净瓶。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小积石山上。窟群分布于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区,现存包括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的窟龛总数196个,主要集中于下寺区。包括泥塑造像、石雕像、壁画等。炳

灵寺石窟最早称为“唐述窟”,唐代称为“灵岩寺”,“炳灵寺”的称谓始于宋代。

炳灵寺第1窟和第169窟,是西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两个洞窟。第1窟位于窟群最南端接近黄河岸边的崖壁上,为大型摩崖造像龛,龛前原有木构建筑。

第169窟在炳灵寺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时代最早,始建于西秦,经历了1600年的风风雨雨,位于下寺区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南侧上方,原为一处近似长方形的不规则天然洞穴。窟内四壁原布满佛龛,现存佛龛及壁画共编号24龛。

诸龛的时代分为西秦和北魏两个阶段,其中以西秦时期的窟龛居多。西秦时期的造像题材有一佛二菩萨、立佛、释迦佛、西方三圣、无量寿佛、弥勒菩萨、药王佛、五佛、十方佛、文殊与维摩诘菩萨等。

在第6龛北壁有一幅横长方形榜题,白地,墨书造像功德记,末尾书“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题记下方彩绘供养人两排,身旁墨书题记有“□国大禅师昙摩毗之像”、“比丘道融之像”等。因此知该龛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此墨书题记,是中国石窟保留最早的纪年题记,对研究中国其他石窟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造像制作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其中以泥塑为主。

炳灵寺石窟以石刻造像著称于世,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西方三圣”外,“千方佛”、“维摩诘像”、“迦多宝说法像”等都是我国石窟中早期的佛教遗迹。

原16号窟,现归位在睡佛殿,长8.60米,泥塑,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它体格大,保存完整,历史悠久,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

这些造像手法简炼,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神采奕奕,具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不论是西秦的骠悍雄健还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论是北周的珠圆玉润还是隋唐的丰满夸张,或是宋代的求变写实,都采用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写神的传统技艺,它们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的物化艺术形式。

其造型和雕饰,既笼罩着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极富有现实的生活情趣。

造像的主题是佛陀,庄严肃穆、详和可亲,菩萨含情脉脉、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天王勇猛暴烈、怒目而视……无不塑造得栩栩如生、细致入微。这些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西秦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时期的一个国家,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