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派魔术的创始人是张慧冲

2010年8月,上海张慧冲魔术世家的后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第一次拜访魔术师的家,在按响门铃的那一刻心中充满好奇,不知道门后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不是遮阳帽里会飞出一只鸽子,或者凭空就下起了雪,又或者电视机柜子来个“ 大变活人”?开门的是年轻的张小冲,还有他笑容可掬的母亲——张慧慧,他们都是海派魔术创始人张慧冲的后代。舞台下的他们亲切如同亲朋好友,整洁的客厅也平常得如同任何一个普通人家。可是,笔者心中对魔术世家的好奇却更加强烈了。

张小冲给笔者看了一张老照片,画面上是张慧冲抱着还是幼儿的张慧慧,那是一张述说着传奇的照片,时光倒流定格在1951年。当时的张慧冲在上海龙门大剧场连续上演魔术表演达十八个月,前后更换三期节目,每期节目有多达一百套的巨型魔术,一次演完,场场客满,创下了中国连演时间最长,观看人数最多的纪录。

张慧冲成为声振寰宇的魔术师还要从1933年说起。那年6月底,德国籍魔术师尼古拉到上海,在夏林匹克剧院(今新华电影院)演出,他的广告宣传中充满了对中国魔术界的歧视,他声称这次到中国,将上演他称雄于世界的“水遁”与“腰斩活人”魔术节目,如果有哪位中国人能窥透其秘密,并照样表演一次,他愿输给美金一千元等等。

此话一出,引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张慧冲听说后拍案而起,登报应战。上海的魔术界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张慧冲翻阅了很多资料,与同仁们赶制道具,日以继夜排练节目。7月15日,他在尼古拉当时演出的夏林匹克剧院登场演出。上海市民万人空巷,情绪激昂。结果,张慧冲带领的团队不仅表演了“ 水遁” 、“ 腰斩活人”这两个节目,而且尼古拉的“水遁”只能三面出水,张慧冲的可以做到四面出水;

尼古拉“ 腰斩活人” 只能交待一面开门,而且“腰斩”后美女的头、足不能动,张慧冲却能两面交待开门,而且被分割后美女的头、足都还能动。

这场擂台, 当时被称为是“ 为国争光的国际胜赛”。尼古拉看过演出后黯然离开了上海,张慧冲的魔术团声名远扬。此后,张慧冲率团远赴南洋,在印尼、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当地人惊喜若狂,每至一地,华侨们如见亲人一再挽留, 久久不放离去。据说,在印尼泗水等地演出时,争购票子的人群,被挤掉的鞋子竟需要用车装运清除。

要说魔术,我们中国古已有之,但是手法、道具等等与西方的各有不同。虽然有应战的决心,但是短时间之内也未必就能够达到甚至超越尼古拉。那么张慧冲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张慧冲一直对魔术情有独钟。他1898年出生在富人之家,虽然是广东中山人,从小在上海长大。早年他在太古轮船公司服务,但是对航海生涯并没有什么兴趣,抽空经常躲在狭小的舱室里研究变魔术。“外公当年航行所到会经常去看西洋魔术,求访各处魔术技巧。”张小冲告诉笔者, “ 他对魔术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会用金条去换一本魔术书籍。”

结束了航海生活后,张慧冲结缘电影,多以英俊潇洒的武侠英雄形象出现,受到观众欢迎。

张慧冲的处女作是中国第一部出口影片是1923年摄制的无声黑白片《莲花落》,他在剧中饰演男主角——落难书生郑元和。

他是中国第一位武侠明星、第一代导演。1933年1月31日,张慧冲带领自己的电影公司分三组到达热河地区拍摄影片《热河血泪史》,拍摄了张学良等将领与队伍情况,并真实记录了汤玉鳞私运家财、抗日不力以及中国军队的下层官兵英勇抗日的种种。

热河失守后,张慧冲的摄影器材全部被日军炸毁,他冒着生命危险把拍摄好的胶片带回了上海,并在各大影院上映,日寇的残暴引起人们的轰动。鲁迅先生曾在1933年3月19日《申报》上载文赞扬张慧冲的这次行动。

当时电影放映有幕间休息的规矩,为了招揽观众,公司在这时间加演20分钟的魔术节目,张慧冲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表演。

由于受到观众欢迎,张慧冲就组织了一次魔术专场表演, 他在《自述》中回忆第一次上台表演魔术时的情景说:“我整场演出了20 多个节目,其中有‘礼帽变鸽’、‘化绢成雪’、‘大百宝箱’、‘帐中真马’、‘钉箱换人’、‘七星球架’、‘鼓中美人’、‘水晶神亭’等,演了足足两个小时。”此后,他先后在中央、新中央、卡德、华德、梧州、东南等剧场连演了3个月。所有这些都奠定了他打败尼古拉以及后半生从事魔术演出的基础。

张慧慧是张慧冲的女儿,也是他演出的“道具”——“当时具体的事情已经记不得了,只是爸爸常常会把我们塞在箱子里,一起演出。我还有个孪生姐妹,我们长得一模一样,我爸爸大概把我们两个变来变去,做他节目的道具。” 张慧慧回忆道。

1958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张慧冲进中南海表演魔术,张慧慧也一同前去。总理问她长大做什么,她说也要变魔术。总理说:“好,你长大一定也要跟爸爸学魔术啊。”参加工作以后,张慧慧一直没有离开魔术表演的舞台。她笑着告诉笔者,“我们一家都是变魔术的,好像很自然就这样做了。作为儿女,我们也没有觉得魔术特别神秘或者怎样,很自然地参与其中并且爱上了这门艺术。张小冲也做过我的‘道具’,他小的时候,我也在表演中把他放在箱子里。不过,小冲现在做得更好, 我成了他的助手。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我们还恢复了三个我爸爸当年做的大型魔术。”张小冲在一旁笑了。

1975年出生的张小冲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上海杂技家协会会员,世界魔术师(IBM)协会会员,曾在2003上海国际魔术大赛中获得新人奖。在魔术的熏陶中长大,张小冲思考更多的不在于魔术的神奇和巧妙,而是魔术的意境和文化底蕴。他和妈妈复原外公的节目用了与当年一样的木材制作的道具、舞美、音乐等,现场效果十分震撼,比如“影遁”所用的道具占了舞台的五分之四,需要8个人搬动。

这些还在其次,观众是否接受有一定历史感的节目呢?尤其是时代特征非常明显的“ 工农兵”是否会显得过时?张小冲带着一丝不确定走上了舞台。没想到观众非常欢迎, 表演结束后人们还在议论这事。这引起了他的深思,他发现人们回味的不仅是魔术变化带来的惊奇,还有故事情节,甚至有关那个时代的回忆。也许这正是这个节目仍然具有可看性的原因。张小冲的魔术都有故事,无论是“外公的羽毛笔” , 还是“ 雪” , 或是阅读张爱玲小说突发灵感创作的“红”,都力求把观众带到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勾起人们的遐想。

业内人把魔术机关叫做“门子”,张小冲告诉笔者,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魔术,哪怕是新节目,一般来说其原理都是有一定章法的,同行之间很容易破解,那种为了解开谜底而想破脑袋的事比较少见。

“其实魔术是一种表演, 就是要把观众带入惊讶、好奇、神秘等等的情景中,让大家有一个体验。”面对时下人们对近景魔术的追捧和解密热潮,张小冲不以为然,他说魔术有很多类型,不管是变硬币、翻扑克还是像海派魔术这样的大型魔术,魔术最大的魅力不是给人们一个迷,看谁能最快解开,而是带给人们一个梦,一点惊奇,一份快乐。享受这个过程才是享受魔术。“我们业内人也经常会一起切磋,看到好的演出会思考表演手法如何、门子做得好不好。但是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戏剧元素加进魔术,使得魔术从单纯的手法层面升华到艺术的层面,不仅让手法更精良,而且加入思想、引人回味。”

也许因为涉足影视界,当年张慧冲创立海派魔术十分注重道具布景以及情节内涵,那些富丽堂皇的装备、结合了民族特色和西洋特点的服装等都使得他的魔术从技巧出奇上升到视觉享受,甚至加入了对时事的呼应和对人生的思索。现在,通过学习戏剧表演,张小冲也对海派魔术的提升有了更多的体会,他设计与魔术相辅相成的故事情节、配上恰当的音乐、舞美等等,必要时还有朗诵,“在台上我是一心几用的,我希望我继承和发扬海派魔术不仅停留在技术上,更要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经典。”

2009年6月,张慧冲创立的海派魔术被成功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小冲也成为了海派魔术的第三代传承人。海派魔术后继有人,有关方面也十分重视。一个偶然的机会,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在编撰《寻根》一书时,得知海派魔术现状,于是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为“海派”魔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资助。街道还举办了免票的“海派魔术”专场演出、相关资料展览等,以便让更多的居民能了解“海派魔术”。今年暑假,海派魔术训练班在社区学校对外招生,下一步还将开办“海派魔术”俱乐部等,这些都是让人感到欣喜的消息。

张慧冲的墓碑上雕塑了一个魔术帽以及他心爱的魔术鸽。也许所有的观众都期待那魔术帽里变化出的惊喜,很少有人想到小小的魔术帽里飞出的是一代又一代魔术师心血的结晶。好在张慧冲给自己后辈取名时留下了可供追溯的线索——在他的姓氏下,“慧”给了女儿,“冲”给了外孙,而且后代都成了魔术传人,于是,“张慧冲”复活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