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提出“中国陆相生油”命题的是潘钟祥

潘钟祥(1906-1983),中国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地质学开创者之一。字瑞生,1906年4月16日生于河南省汲县(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一个经营煤矿的家庭。

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秀。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6年升入地质系。

1931年,他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先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任职,到陕西、河南、察哈尔(现内蒙古一部分)、江苏和四川等地从事石油地质、煤田地质、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

1940年,经考试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赴美留学,在堪萨斯大学及明尼苏达大学学习石油地质学及矿床学,1946年获博士学位后,就立即回到祖国,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系主任兼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1950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担任过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勘探系、石油地质系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

潘钟祥是中国石油学会创始人之一,曾任该学会副理事长。地质界和石油界在讨论中国石油事业发展历程的学术会议上,在论述中国石油学史的论著中,总要提到潘钟祥的找油实践和理论贡献。

他是最早提出“中国陆相生油”石油勘探理命题的学者

1941年当时正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潘钟祥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

1931年,潘钟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4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赴美求学后,他在浩翰的文献中也发现了诸如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北部泡德瓦斯油田的原油产于陆相第三系的例证。因此他指出:陕北的石油产自陆相三叠系及侏罗系,四川产天然气的自流井无疑也是陆相地层。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194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玉门油田所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又为证实“陆相地层”生油提供了新的佐证。

从1955年开始,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找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陆续在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气田,这一切充分展示了陆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

第一个陆相生油的大油田,诞生于1950年代末的松辽盆地上——大庆油田。原油产自白垩系陆相储层,油源岩也由陆相湖泊沉积物形成,厚度达1000米以上,油田规模约1000平方公里,年产量达5000万吨。松辽盆地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由陆相沉积填充而成的,在这里发现巨型油田说明了“陆相生油”理论的正确。

陆相盆地不仅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而且还可以形成巨型的大庆油田;不但能形成巨型油田,而且还能大量生产石油;不但能生产大量石油,而且还能长期生产大量石油。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为我国油气勘探又奠定了一系列石油地质理论与石油勘探理论。

随着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石油地质专家对一些陆相盆地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陆相成油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所接受。陆相石油地质理论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提高石油地质学的整体水平。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也将不断吸收海相石油地质的理论,以促进世界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