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民族精神的花卉排“群芳之首”的是“梅花”

“梅, 柟(读音“染”)也。可食。从木,每声。”——这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对“梅”所做的描述。

“每”意为“一种有机体自发生长并覆盖全身的黑暗物质。”“木”与“每”联合起来则表示“梅雨季节果实黄熟”。

梅的本义即指果实成熟期与初夏时江淮雨季结合的树。

梅是一种蔷薇科植物,早春开花,后生叶芽。果核近球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后一般呈黄色,味极酸。

梅花形小,单生或两朵齐出,花色多白色和淡红色,香味清幽,花朵多,枝头如缀珠玉,甚为美观。

因梅花闻名,所以代称作为树木的梅树。梅花种类不一,从花色看,有红梅、白梅、紫梅、绿萼梅、宫粉梅等等;从形态看,有重叶梅、玉蝶梅、品字梅、台阁梅、照水梅等等。

傲雪开放的梅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梅花开时,象征大地生命复苏的春天已经到来,但地面的严冬还在持续,所以梅花是报春使者,当梅花开尽,腊冬便到了尽头。

梅花常与雪相伴,所以被誉为“雪中高士”。

人们所习惯的时序是春夏秋冬,凡用到时序的辞书、经史、小说、地方志等都会自觉地将春天视为起点。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冬天也是时序上的“第一”。

“第一”意味着某种开创之功,或好或坏,它必然会成为一类文化现象。

梅花在时序意义上的“第一”并非作为事件而发生,或者说这只是人们观念中的“第一”,即梅花在一年中开在群芳之首,历代诗人常以“迎春第一枝”来歌咏梅花。

古往今来,自然万物在诗人的眼中,无不着其色,蒙上了感情的色彩,成为人的感情寄寓者。

梅与竹、兰、菊合称“花中四君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另外,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梅以“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而被喻为民族精华,为世人敬重。

中国古人喜爱的梅花的方式很多,除了以直接行为以示爱护梅花之外,还有赏梅、画梅、咏梅、艺梅等等。

古人爱花,往往把花木视为与自身平等之物,有生命本质的同一性,他们认为花木也具有人一样的品格和神韵。

梅花因在寒冬冰雪中独然绽放,傲骨铮铮,不畏世态炎凉,与人世间坚贞自守、清心雅骨之君子酷似,人们咏梅,即是咏这种高尚花格与人品,如宋代李清照的词:“莫恨香清玉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诗人赞美的是梅之饱经风霜的折磨,仍孤高自傲,笑对风刀的精神品格。

自北宋以来,梅、兰、竹、菊逐渐成为文人画的专有题材,北宋画家始创“墨梅”之法,将枝干虬曲、疏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另外,梅花也是明清工艺美术品常用题材,梅花作为饰物图案也日见昌盛。

中华民国的国歌为《梅花》,也许从它的歌词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从精神代表的层面把梅花列为“群芳之首”:

《梅花》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