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发表于外国学报的国内物理学研究成果的作者是吴有训

吴有训(1897年4月-1977年11月),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物理学教育家。

吴有训1897年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县(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2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48年任上海交大教授,1949年任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1948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吴有训以充沛的精力,拓荒者的顽强性格,日以继夜,不知疲倦地投入到科学实验中。

回国后,吴有训把毕生心血奉献在开创和发展我国现代物理学上。他和一批志同道合者齐心协力开创国内物理研究工作,建成了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为培养物理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吴有训教授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学特别是X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20世纪20年代,他在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中进行了多项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确立和公认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他与康普顿合著《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射线的波长》一文;1925年,吴有训在美国《国家社会科学院会刊》发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和《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比率》两篇论文,以雄辩的事实验证康普顿效应。

1927年康普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国内外一些物理教科书中,将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1930年在英国《自然》发表《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之全散射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将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学报的最早一篇论文

吴有训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几十年来,他以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并且注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他总是诲人不倦,鼓励青年人进步。

他在讲授近代物理的课堂上,还常常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用这些先辈献身科学的顽强精神,激励年轻人踏上科学的征途,培养了几代闻名中外的物理学家,其中有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杨振宁等。

吴有训讲课选材精练扼要,科学性的逻辑性强,说理深入清楚,能把枯燥的概念和公式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他常常告诫学生学物理首先要概念清楚。吴有训认为单纯强调书本,强调分数,是不利于培养科学人才的。他有超群的实验技能,总是亲手制作实验仪器,他常常告诫学生要锻炼动手的本领,他说:实验物理的学习,要从使用螺丝刀开始。

从1950年起,吴有训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数理化学部主任。他在科学领导工作中,有魄力,远见卓识。

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提出要及早在科学院建立计算机、半导体、电子学等新的研究所的倡议。

吴有训的魄力和远见,使他多次成功领导和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包括我国独立自主授时、人工合成胰岛素等,都离不开吴有训的支持。

吴有训教授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他多次代表我国对外签订各项科技协定,接待外国的科技代表团和科学家,率领科技代表团出国访问。

他总是精神抖擞,举止雍容,借各种机会宣传新中国的各项成就;他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周旋在各国科学家之中,为整个中国代表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吴有训教授是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组织者。

几十年来,他为培养人才,创立科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国家对人民做了重大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