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语言留声机片是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华国音留声机片》

20世纪初叶,上海的洋行开始销售唱机和唱片,成为中国最早出现唱片和留声机的城市之一。留声机片不仅用来录制当时的流行歌曲,也被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工具来辅助语言教学。使用留声机片作为语言教学媒介,这在中国语言教学史和教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最早的语言留声机片是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华国音留声机片》。

根据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先生于1920年4月发表在《中华教育界》上的《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缘起》一文,至少可以断定国人自制的语言留声机片的问世绝对不会晚于1920年,同时,上述文章也被作为这套留声机片的配套教材而出版的《中华国音留声机片课本》和《中华国音留声机片课本》所收录。

这篇文章为灌制这套国音留声机片的原因与详细过程留下了极宝贵的记录:

“我们中国言语不统一,是大家都知道都感着痛苦的。中国的字典,有许多字,甲音乙,乙仍音甲,虽然有反切,但是各地读音不同,仍旧切不准,查来查去,到底不知道读什么,这也是大家都知道感着痛苦的,因为这两个缘故,所以要统一国语:因为要统一国语,所以要统一语音,所以要注音字母。

现在教育部已把注音字母颁布了——从今年度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要改国文为国语;三年级从十年度起,四年级从十一年度起,是国民学校完全改为国语了。高等小学是言文互用,不过读音总要照着国音。中学以上,虽然不必用语体文,然平日的言语当然要用国语,读书的字音当然要用国音。他方面且不必说,学校方面,在这几年当中,一定要用全国国音了。”

这篇文章分析了国语教育势在必行的历史背景,指出了民国中小学校在教授国音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显然,当时也缺乏一套可供模仿和借鉴的国音留声机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华书局特意灌制这套留声机片,并介绍了灌制的详细过程,并特别强调发音者及审查者的特殊身份,以突出留声机片的权威性与可靠性。

该留声机片的发音者和审校者,分别是王蕴山(即王璞)和黎勋西(即黎锦熙),前者是著名语言学专家,后者是著名音韵学专家,在国语运动中他们都是极有分量的核心人物。

中华书局是中国历史较久的出版机构。1912年元旦,由陆费逵等人创办于上海。解放前,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其中有《辞海》、《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和《古今图书集成》等。

新中国成立后,总公司于1954年迁往北京。同年,与财政经济出版社合并。

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华书局成为以整理和出版中国古籍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哲学古籍,并适当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古代哲学方面的研究著作。

大陆的中华书局充公后,英文名由“Chung Hwa”改为“Zhonghua”,而香港分局因为仍然由一贯的人事持有,一脉相承,英文名由始至今没有变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