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将风筝功能从军事转向娱乐始于唐代中期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叫纸鸢、纸鹞,利用风力使之上升至空中,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风筝的始祖是鲁班(约前507-约444),又称公输班,据说他会“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他也首开了将风筝用于军事侦查的先例,史书记载,“公输班为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549年,南梁武帝时,侯景发动叛乱,包围了皇宫,宫女“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是风筝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开始。

风筝这个名字的确定,应当归功于汉隐帝时的大臣李邺,他在宫中曾以线放纸鸢为戏,又在纸鸢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笛,即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而得名风筝。

明代有一种鸦形风筝,内装火药投放于敌营爆炸,谓之“神火飞鸦”,这是用于军事;明代还有利用风筝测量风速的记载,这是用于科学。

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牌子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的功能由军事转向娱乐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一位诗人的《小儿诗五十韵》中就提到儿童游戏“放纸鸢”。

宋代放风筝的风气大盛,皇帝宋徽宗(1082-1135)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

风筝很早就传入亚洲各国、阿拉伯世界以及世界各地,成为人们争购的工艺品和玩具,在欧洲,1589年,科学家德拉-波尔塔(Della Porta)才首次在《自然魔力》这本书中提到风筝。

现在一年一度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