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梵文字典是苏曼殊编著的《梵文典》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难得一见的文坛奇才。他不但精通多国语言,擅长琴棋书画,而且有着极高的梵文造诣,24岁时即编译出中国第一部梵文字典

他翻译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名为《惨社会》,这是苏曼殊的第一部译作,也是雨果小说在中国的第一部译本

苏曼殊不仅于外国文学作品多有翻译,还是一位“双向交流”的文化使者,《文学因缘》、《潮音》、《汉英三昧集》等都是他在中诗英译方面的杰出作品。苏曼殊也因此被誉为是与严复、林纾并列的“中国清末三大翻译家”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他就是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水。”苏曼珠一首如歌似泣的自感诗,道尽其苦闷身世。

苏曼殊,名戬(读音“俭”),香山县恭常都沥溪村(今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前山)人。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苏杰生,是个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从小“守家规,敬师长”,聪明过人,深得师长邻里喜爱。但随着其“私生子”、“混血儿”身世的暴露而受到封建族人的排斥,使其身心遭到摧残,性格变得较为怪癖。

半僧半俗的一生

苏曼殊12岁时大病一场,病愈后到广州六榕寺出家。因偷食五香鸽子肉被逐。其后由父亲送入上海教会学校,师从西班牙籍老师习中英文。15岁时至日本横滨读书。其间与一日本少女发生恋情,后因失恋受刺激,回广州蒲涧寺出家。不久,复返日本求学,并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返回国内在苏州任教。

同年12月因章太炎等革命者受到不公允判决而受刺激,在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雷峰寺第三次出家。此后,殊曾在国内的衡山、杭州、长沙、南京和国外的曼谷、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越南、印度、日本的许多寺庙,或挂单,或居留,或参拜访问,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直到去世。

多才多艺的才子

曼殊精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多种文字。他的传世作品,有诗百篇、画百幅、中短篇小说6部、书信100余封、翻译小说2部、译诗10首,以及随笔、序跋、杂著等;未见传世的,亦有译著多部。

他的诗作,轻清隽永,不乏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作品;他的绘画,历来为人珍爱;他的小说,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体验、观察、思索与追求,其别具风格的章回体小说,成为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说;他的书信,是绝妙的小品文。

1903年,他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译为中文,取名《惨世界》发行,借此将中国的黑暗现实熔铸进去,展示反清的革命思想。他所有的作品,他人都无法与之混同。同时他把大量中国文化珍品介绍给使用英语的国度。

激进的革命者

早在日本读书时,曼殊便加入革命团体青年会,投身革命。他与著名的革命家和革命文化工作者章太炎、柳亚子、章士钊、居觉生、冯自由等都是好朋友,情感最深的是陈独秀。他多次参与孙中山武装起义的策划。他的革命思想十分超前,早在1903年他就呼吁要消灭私有制,主张“取来富户的财产,分给穷苦的同胞”。

1918年,苏曼殊病逝于上海。此后的十几年间,中国近代文坛涌起一股“曼殊热”(鲁迅语)。收藏家争相收藏曼殊墨迹,出版商争着出版曼殊作品,中学生以曼殊为偶像,文学青年仿效曼殊风格写作。

他的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他的传略被收入《民国时期中国名人传记录》等书中。1984年,珠海市为纪念苏曼殊诞辰100周年举行了报告会。1986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将前山沥溪村苏家巷苏曼殊故居定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