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内燃机专业开办于天津大学

2011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迎来成立60周年的日子,庆祝大会在天津大学体育馆举行。作为新中国内燃机工业发展历程缩影。

从开创我国内燃机工业之先河,建立国内最早的内燃机专业,到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到合作开发出中国首台满足欧VI(6)排放法规车用柴油机60年来,天大内燃机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通过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为“中国动力”——中国内燃机工业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奠基人之一——潘承孝教授就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机械系主讲《内燃机学》、《汽车学》和《汽轮机学》等课程,是我国最早开设这些课程的大学之一,并培养了以史绍熙、刘颖、陈秉聪、陆孝宽等为代表的新中国汽车、内燃机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开拓者。

1935年,邓曰谟教授在北洋大学航空试验室里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活塞式飞机发动机。经国民政府批准,北洋大学创办了航空系。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内燃机专业在天津大学正式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内燃机专业之一,开创了新中国内燃机专业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在此期间,天津大学修订了我国内燃机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了我国自己的内燃机专业教材。专业成立60年来,已培养本科生近4000余名,硕士研究生900余名, 博士研究生200余名。天大内燃机以它在教学科研的综合优势成为国内首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在历次的重点学科评估中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从“天津市内燃机研究室”到“天津内燃机研究所”,从“燃烧学研究室”到“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年来,天大内燃机人着眼内燃机工程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及国际学术前沿,以“顶天、立地”为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内燃机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研究中,承担了一系列有关能源与环境,涉及国家汽车、内燃机工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从“六五”国家攻关、“七五”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八五”国家“攀登计划”、“九五”“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到“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连续3项973计划项目,天大内燃机主持承担了我国内燃机领域绝大部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取得了一批对我国内燃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成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