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是明代的《闽中海错疏》

公元1596年,明代屠本畯(读音“俊”)(生卒年代不详)著《闽中海错疏》,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

此书记载了福建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200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屠本畯,字田叔,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明朝万历年间曾任福建盐运司同知。他是在入闽之后,应太常少卿余寅之请写这部书的,屠氏学识渊博。

刘昌芝先生认为:此书所记载的水产动物,以海洋经济鱼类为主,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海产珍品对虾和蟹,以及鲥、鳓……等鱼都包括在内。所记载的鱼类,除锯鲨即胡鲨,棘鬣即过腊,,鳅即泥鳅,鮆即刀鮆以外,计有鲂、燕尾鲳、尖齿锯鲨、鲻鱼、刀鲚、鲥、海鳗、条纹东方鲀等80 多种,分别属于鲤科、鲳科、锯鳐科、鲻鱼科、鲱科、鳗丽科等40个科,及鲈形目、鲻形目、鳗丽目、鲱形目、鲀形目、鲤形目等20个目。所记载的两栖类有蟾蜍、雨蛙、虾蟆、水鸡、石鳞、黄魻等10 种以分别属于蟾蜍科、雨蛙科、蛙科三科。此外还记载有软体动物的贝类,节肢动物的虾类,以及鱼、鳖等。

福建地处浙粤之间,有些海产动物是相似的,正如屠氏在序中所说:”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攘。其间彼有此无,十而二三耳。”所以他对闽海水产动物的描述,多用浙东沿海所产加以比较。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书中有些记载是前人不曾提到的。例如,海胆一名过去曾被认为来自日本,其实日本却是引自此书。又如,鲤是一种名贵的金色小沙丁鱼,明以前不见于记载,此书却对它作了描述。作为附录,书中还记载了福建常见的外省海产,如燕窝、海粉等。

因此,这部书作为一种早期的地区性水产动物志,可以说已经粗具规模。《四库全书提要》说它”辨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于多识”,这是当之无愧的。

屠本畯写《闽中海错疏》,主要是根据他自己对水生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他的描述说明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如,他说:”泥螺,一名土铁,一名麦螺,一名梅螺,壳似螺而薄,肉如蜗牛而短,多诞有膏。”又说:”按泥螺产四明、鄞县、南田者为第一。春三月初生,极细如米,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肉大,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这一段简单的叙述,把泥螺的形态、产地、生长发育和食用方法都讲到了。据张玺说,这种贝类动物七至九月产卵,秋后所采是产过卵的个体,所以肉硬膏少,味不及春。当年孵出的螺个体很小,肉眼不易看到,第二年春季长到米粒大小,到五、六月开始繁殖。从屠氏对泥螺自然繁殖的记载来看,可知他当时对泥螺的生态习性已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螺,现在动物学上仍称泥螺,系1848年定名,晚于《闽中海错疏》的记载近250年。

除描述动物的外部形态外,他对某些动物的内部器官也有记载。例如,他说:”鱆鱼……多足,足长,环聚口旁,紫色,足上皆有圆文凸起;腹内有黄褐色质,有卵黄,有黑如乌鲗墨,有白粒如大麦。”可惜,由于当时对动物生理还缺乏研究,他没有指明黄褐色质是肝脏,黑色的是墨囊,白粒是卵。

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将性状相近的种类放在一起。例如,把鲤、黄尾、大姑、金鲤、鲫、金鲫、棘鬣、赤鬃、方头、乌颊等排在一起;虾蟆、蟾蜍、雨蛙(蛤)、石鳞、水鸡、尖嘴蛤、青魻、黄魻等排在一起;白虾、虾姑、草虾、梅虾、对虾、赤虾等又排在一起,等等。这些动物分别相当于现代动物分类上的鱼类、两栖类和节肢动物。在大类中,他又把性状更接近的排在一起。例如,在鱼类中,把鲥、鳓、。。排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都属于鲱科;在两栖类中,把水鸡、青魻、黄魻等排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都属于蛙科。在大类中又分了小类。如鱼类中的棘鬣、赤鬃和乌颊排在一起,根据书中的描述,知道它们就是现在所称的真鲷、黄鲷和黑鲷,都属于鲷科;虎鲨、锯鲨、狗鲨、胡鲨等排在一起,都属于软骨鱼类。

屠本畯把水产动物分成不同的大类,在大类中再分小类,这种排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动物的自然类群,反映了它们中间的亲缘关系,可见这位16 世纪的中国博物学家已向自然分类的方向迈出了一步。这些不同的大类和小类,相当于现代生物学中的科、属各阶元,其中包含着科和属的概念。同时代的欧洲博物学家,在动物学方面主要是描述动物各个不同的种,在他们的著作中还看不到自然分类的概念。屠氏在《海错疏》中应用的动物分类法,在当时显然是比较先进的。

如以上所述,《闽中海错疏》对所记载的水产动物,基本上是按照自然分类的原则进行分类的,而记载的内容包括动物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与现代动物志的编写方法极为接近。在明代以前,我国没有水产动物志,甚至动物学专著也不多,动物学知识主要散见于医学和农学著作中,还没有形成一门有系统的动物科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屠本畯能写出一部含有自然分类概念的水产动物志,在我国为最早,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前例,这是值得在生物学史上给以高度评价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