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辆自产的军用越野载重车是东方红665

新中国第一辆自产的军用越野载重车是东方红665,V型8缸风冷发动机强大的功率和良好的性能,在越南自卫反击战中立正赫赫战功。

回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批军车中,最具军车色彩的当属外形硬朗、性能出众的“东方红665”。

1966年8月16日,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第一辆“东方红665”军用越野载重车戴着大红花,在人们的注视中慢慢开出一拖厂房。这一天,中国结束了不能生产载重越野汽车的历史。

此前,在中国的汽车产品中,重型军用越野汽车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Dongfanghong665(图:1979年拍摄的“东方红665”汽车在山区行驶。)

当时,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重型火炮的牵引车有两种:一种是当时比较落后的60式履带牵引车;另一种是进口的轮式越野汽车,如贝利埃公司的GBC(6×6)越野车。使用履带车牵引轮式炮既无法发挥履带式车辆的越野优势,在公路上行驶时速度又赶不上汽车,而且对路面的破坏也很严重;进口车辆价格昂贵,国内又缺乏零配件,不能适应战备的需要。

就这样,制造自己的高性能越野载重车,就成了中国第一代汽车人的历史使命。1966年1月,中国中央政府把研制生产载重越野汽车的任务交给了位于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1966年5月,一拖组建汽车厂。为了纪念汽车厂的诞生,一拖为将要诞生的汽车取名为“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计划在1966年底前完成试制。

《一拖厂志》显示:665分厂下设机一、机二、机三、机四、颔焊、总装6个车间;有设计、技术、生产、财务、机动、工模、人保、供应、经营服务和分厂办公室10个业务科室;有党委办公室、工会、团委、武装部4个党群机构。

担任该车总设计师是罗士瑜。(1940年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毕业生,除担任665越野汽车总设计师外,还担任过704式坦克总设计师、75系列履带拖拉机总设计师、150轮式拖拉机总设计师、60/60TJ履带式推土机总设计师、26/28英寸自行车总设计师)那是个激动人心的创业年代。为了抢时间设计出高水平的载重汽车,一拖集中了相当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投入设计工作,并拟订出十几种技术方案。

那个年代,所有人都是一腔热血、一心一意。技术人员若干次的对比论证,初步性地确定了“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设计指导书:以法国GBC越野汽车底盘、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风冷发动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其它车型的成功经验,研制中国自己的越野载重车。

在提高使用性方面,设计者们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即使在使用加宽超低压越野轮胎时,转向操纵依然灵活自如;各驱动桥上装配了气动操纵的牙嵌式强制差速锁,使车辆在泥泞路面上的通行能力得以提高;双片干式液压传动离合器采用了气动力装置;长头型整体驾驶室装有暖风装置。

更为重要的是,“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采用风冷技术,非常适合在缺水地区使用,也避免了在寒区作用时发生冷却液冻结不易启动和在热区使用时水箱“开锅”等情况的出现。

以上的这些装置都是在国产汽车上首次采用。“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的优良性能,在1979年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中得到很好的检验。

现年77岁的曹福良是参与“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制造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他回忆,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第一辆整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试验制造完成。

1966年8月16日,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一拖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辆军用重型越野汽车。

有老工人回忆起这段光辉的历史时骄傲地说:那时“东方红665”越野载重汽车,除了电器、玻璃和橡胶件之外,全是一拖自己制造。

样车试制完成后进北京,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叶剑英、谭震林、余秋里、张爱萍等领导同志在检阅了“东方红665”载重汽车后,纷纷向一拖表示祝贺,要求一拖加紧准备,早日投入批量生产。

“东方红665”越野汽车的试制成功,是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件大喜事。1967年月10月该车投入小批量生产,197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实现了小批量出口。

“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不仅是中国第一辆自行研制生产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而且还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辆使用风冷发动机的军用车辆。1979年2月,作为152毫米加榴炮的牵引车,“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历史文献显示,在装备部队后,普遍认为,该车功率大,越野性能好,启动快,操作轻便,使用可靠;但发动机噪声大,油耗偏高。就总体性能而言,与法国GBC性能相近,个别指标还优于GBC。

现在,一拖665分厂已经消失了,改成了福赛特汽车(重卡),生产新型东方红卡车,计划将来年产8万辆中重型卡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