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正式展开于1997年

2001年8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快速汇总结果的公报。

关于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快速汇总结果的公报 第1号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重大成果
根据国务院决定,在意大利政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援助下,我国自1994年开始,经过三年精心准备,于1997年1月正式展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到目前为止,已顺利完成了前期准备、入户登记、质量检查和主要指标数据快速汇总等阶段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虽然全部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但事后质量抽查和主要数据分析评估的结果表明,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是认真、扎实、高效的,所取得的数据是科学、可信、可贵的,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要求,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对象是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下同)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村住户、乡镇企业、行政村和乡镇。时点标准是1997年1月1日,时期标准是199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需要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对全部38个调查项目、687个指标的入户登记。不仅范围广、内容多,而且时间紧、任务重,涉及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取得科学、可靠的数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农业普查任务,各级农业普查机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1、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司法、解放军等部门都层层组建了农业普查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分别负责农业普查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
2、制发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这套方案包括普查办法、普查表和指标解释、实施细则。各地都严格执行了这个方案。
3、选聘和培训了一支合格的普查队伍。各地根据全国农普办提出的条件要求,选配了724万名普查工作人员,举办了14万期培训班。农业普查的宝贵数据就是由这支高素质的农业普查队伍采集而来。
4、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农业普查试点。1996年3月至4月,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在广东省中山市组织开展了国家级综合试点,在此基础上对普查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以后陆续开展了各省(区、市)、地 (市)、县(市)和乡镇一级的试点。通过普查试点,各地的工作人员积累了工作经验,为正式普查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5、开展了大规模的现场登记工作。1997年1月,全国各地同时开始了农业普查的入户登记工作,7百多万普查工作人员对全国2亿1千4百多万个农户、74万多个行政村、4万3千多个乡镇和140万个乡镇企业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普查登记完毕后,各地依照各种平衡关系和人工逻辑检查规则,逐表逐项地进行了审查和互查。对发现的问题,再次入户核对,据实纠正。
6、组织开展了主要指标数据的快速汇总和评估论证工作。为了及早发布普查成果,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选取了68个主要指标进行了逐级快速汇总,并组织各级农普机构对快速汇总结果进行了评估。
7、农业普查数据的计算机汇总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对2亿1千4百多万农村住户调查表的数据采用了光电录入的方式进行处理,全部数据处理工作计划于1998年完成。


作为本世纪全球最大规模的统计活动,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具有五个基本特点:
1、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农业普查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亲自动员,听取汇报,部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直接组织了这项工作,仅现场调查期间全国各级党政领导深入现场就达120万人次,其中省级以上领导240多人次,地级领导6000多人次,确实体现出了政府行为的特点。
2、广泛的社会动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制播农业普查电视宣传节目9万多期(次),播放专题广播节目176万多期(次),播发宣传稿件108万篇,张贴宣传标语3600多万张。有效的宣传动员,消除了人们的思想顾虑,赢得了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对农业普查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3、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为了完成好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以系统论、信息论等科学方法调度农普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有序运行。这次农业普查首次大规模地应用了光电录入设备和技术处理数据,并将建立起数据量最大的分户、分村、分乡(镇)和分企业的数据库,充分发挥了现代科技的作用。
4、必要的工作条件。为了完成好农业普查这项系统工程,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文件(国发【1994】60号)关于分级负担的原则,积极筹划农业普查经费,保证了普查工作的基本需要。一些财政非常困难的地方,也都对农业普查给予了倾斜。
5、讲奉献、肯拼搏的普查队伍。农业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千千万万个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艰苦细致的劳动。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普查数据,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省吃俭用为农业普查捐款的,有遭遇地震舍弃财物首先抢护普查表的,有亲人伤病顾不上照顾坚持工作的。很多人带病坚持工作,有的同志为农业普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那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将与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丰硕成果一道载入史册。


通过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家底,进一步了解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搞清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和结构;
二是搞清了农村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行业、地域分布;
三是搞清了主要农业机械和设备的数量和结构;
四是搞清了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五是搞清了乡村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
六是搞清了建制镇的规模和社会经济状况。
为了充分验证这些普查数据的质量,在现场调查结束以后,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按照国际通行的作法,采取随机起点、等距抽样的科学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抽选了201个县、市,870个普查小区的40577户农村住户,进行了封闭式的事后质量抽查。质量抽查结果显示,现场登记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表明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现场登记工作的质量是高的,所取得的数据是准确的、可靠的。随后各地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农业普查手工汇总数据质量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评估分析,将评估情况向当地政府作了汇报,并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各地政府普遍认为,农业普查手工汇总结果真实可靠,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重大成果,对促进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状况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通过这次农业普查,我们摸清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家底,填补了基础性数据的空白,为党和政府掌握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真实情况,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国策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储备了重要的基础性数据,对于促进下个世纪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普查结果显示,常规农村统计的信息总体上是可靠的,在服务党政领导决策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某些重要数据一直无法搞准。这次农业普查将农村生产经营单位、耕地面积等基本数据搞实了,形成一套全面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资料,为科学地监测农村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及时调整国民经济投资和分配政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确保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供了决策依据。
最后,通过这次农业普查,为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要求、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