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高等生物”化石发现于安徽休宁县

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高等生物”化石发现于安徽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2011年2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袁训来研究员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找到了约6亿年前在海洋50~200米水下存在过的“高等生命”证据。

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此前所称的“蓝田植物化石群”也被重新称为“蓝田生物化石群”,袁训来教授当时接受记者专访时,特别作出说明,此项发现将“高等生命”的历史提前了2000万年,并不是有些媒体所报道的4000万年。

为研究“高等生命”打开新窗口

在如今的地球上,有着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很多肉眼可见的生命,这些生命几乎都是多细胞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等生命”。但是,这些高等生命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距今5.8亿至5.4亿年前。如今,这个问题的答案为距今6.35亿至5.8亿年前。

他们的名字叫做“蓝田生物群”,在袁训来教授所率课题组的发现中,这些“高等生命”最大的15厘米,最小的甚至只有0.5毫米,他们“平静”地扎根在海底50~200米的地方,呼吸着氧气,享受着投射进海里的阳光……

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由中国5位科学家创作的研究论文,专题向全世界展现这一重大发现。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新闻和述评栏目,国际早期生命研究专家、加拿大女王大学格·纳波尼教授撰写了题为《何时生物已经变大?》的文章,专门对中国科学家的这项新发现进行了评述。他指出,这项发现“为人类对于早期复杂生命的探索提供了新途径”。

“可能是动物化石,但肯定不是藻类”

据介绍,经过课题组的研究,这些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由于突然爆发的火山把它们吞噬,有的则是因缺氧窒息而亡,然后被掩盖,和泥土一起结成化石。据了解,此次发现的生物化石从形态上来看,有的是扇状,有的是纺锤状,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下部都有一个固定装置。 “这是用来固定的,‘扎根’在海底的。”袁训来说,至于它们为什么要固定着,还要进一步研究。

“一共发现了15个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其中有8~9种是藻类化石,其中有安徽藻、黄山藻等等。”袁训来告诉记者,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生物化石,这是此次发现的一个重要突破。他描述,其中有一种看似为腔肠动物的化石,长约3~4厘米,下端是主体,上端有触手。

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动物化石?袁训来表示他称之为“可能的动物化石”,“但是,至少不能归为藻类。 ”袁训来说,“这也是为何不再称为‘蓝田植物群’,而改称‘蓝田生物群’的原因。 ”

“高等生命”的历史提前了2000万年

那么“蓝田生物化石群”的年代是如何确定的呢?袁训来告诉记者,先是在安徽省国土厅和休宁县国土局的支持下,将发现化石的岩层剖面全部挖出, “岩石层一层一层全部暴露出来了,之后我们再跟三峡的岩层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了年代应该是在距今6.35亿~5.8亿年前。”按照袁训来的学术说法是应该在埃迪卡拉纪早期,大约6亿年前左右。

“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成果,”袁训来说,此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埃迪卡拉宏体生物组合是“埃迪卡拉生物群”,距今5.8亿—5.4亿年。按此计算,这一发现将高等生命的起源提前了2000万年,“有的媒体报道说是提前了4000万年,这种取平均值的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 ”袁训来再三强调。

尚有众多疑团待解

袁训来教授告诉记者,此次公布的成果只是第一步,只是将那个不为人知的生物群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接下来还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那些不能归为藻类的到底是不是动物?如果是,又是什么动物?他们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等等”,按照袁训来的介绍,接下来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分类学上的研究,即进一步明确此次发现的古生物的类型,“那些可能的动物化石现在还都是初步研究,并没有名字。 ”袁训来说。

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是要进一步探讨生命起源的模式。“澳大利亚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专家们理论上探讨了一套生命起源的模式,现在有新的更古老的证据了,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那一套模式是否正确。 ”袁训来根据自己的初步研究结果认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那套模式很可能是有问题的。 ”

“此外,还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情况,目前的结论是生活在50米到200米的水下,这个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袁训来说,对于环境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回答生物群形成前后环境是否产生了变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