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的第一部世界上最完备的佛教经典是《中华大藏经》

1985年,我国开始陆续出版《中华大藏经》。这是当时世界上版面本最珍贵、内容最完备的佛教典籍,而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研究中国佛教往往要引用外国大藏经的现象。

编辑、雕印大藏经,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历代均有编撰。

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内容十分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藏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

“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此外还包括印度、中国的其他有关佛教史、佛教理论研究的专著。

1982年,我国成立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组织。该书收集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古籍。在规模、版本和校勘方面,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部大藏经可以与之相比。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主编。汉文部分将收录历代藏经中特有的经籍约4200余种, 2.3万余卷。分为正续两编,分装220册。自1984年起陆续出版。正编以《赵城藏》作底本,按《赵城藏》千字文编次的目录体系影印。缺失部分以《高丽藏》补足。同时将历代藏经中有千字文编次的特有经论 ,按照内容的性质补入 。

随着汉译佛经和华人著述大量涌现,约在公元2世纪 后半期即有人从事目录整理,隋以后,手抄佛经盛行,经录之学发展起来,出现了各种体例的经录,它体现了当时编辑者对佛经分类标准的分歧。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是唐代僧人智昇的《开元释教录》,它正式承认中国学者的佛教著述的地位,列入目录,并分类排定次序。

据最新发现资料,《开元释教录》最初的形式与今天的分类法亦不尽相同。汉文大藏经的编辑,雕印,以它的宏篇巨制,版本众多、历时久远闻名于世,雕版印刷发明以前,佛经主要靠手写流传。北朝已有石刻佛经,雕凿在岩石上与造像都以祈福为目的。隋以后,佛教徒中为了保存佛教文书,以防兵火战争的破坏,系统地雕造石版佛经。公元十世纪,北宋开宝年间始以木版雕印佛经,世界上第一部大藏经问世。后来历辽、金、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雕印藏经。现存公家私家刊印的大藏经达十七种之多,综观国内外刊印的各种版本大藏经,都有收录不全、排印错漏等缺点,都不是理想的版本。

为避免过去刊印的许多种大藏经的缺失,《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内容要“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