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兽医教科书编制于唐代

中国的兽医教育始于唐代。唐神龙年间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

唐贞元时,日本兽医平仲国等到中国留学。

约在唐开成年间编着的《司牧安骥集》,对于中国兽医学的理论及诊疗技术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为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唐代还制定了有关畜牧兽医的法规,如唐律规定“诸乘官畜产,而脊破领穿﹑疮三寸,笞二十”,以及“……伤重五日内死者,从杀罪”等。唐高宗时颁布的《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可称是中国古代较完备的一部人畜通用药典。唐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兽医学也有很大发展,如西藏有《论马宝珠》和《医马论》等著作,新疆出现《牛医方》等。

宋元时期,中国兽医又有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宋代曾设置“收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监病马”﹔并规定“凡收养病马……,取病浅者送上监,深者送下监,分十槽医疗之”,这是中国兽医院的开端。以后又规定将有“耗失”的病马送“皮剥所”。“皮剥所”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家畜尸体剖检机构

宋代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兽医药房,如元《文献通考》载有“宋之群牧司有药蜜库……,掌受糖蜜药物,以供马医之用”。当时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和造纸业的发达,兽医著作也更为繁荣。见载于《宋史‧艺文志》的就有《伯乐针经》﹑《安骥集》﹑《贾兽医经》﹑《明堂灸马经》﹑《相马病经》﹑《疗驼经》﹑《师旷禽经》等。此外,王愈撰《蕃牧纂验方》,载方57个,并附针法。至元代,兽医卞宝(卞管勾)着有《痊骥通玄论》,其中“三十九论”﹑“四十六说”,对于家畜脏腑病理及一些常见多发病(尤其是结症及跛行等)的诊疗,进行总结性的论述。

宋﹑元以后,中国兽医学由盛极而趋衰落。但明代在兽医教育和兽医学著作方面还有所建树。明政府曾几次培训基层兽医,如英宗时(1438)规定“每群长(管马25匹,以后增为50匹)下,选聪明子弟二﹑三人学习兽医,看治马病”。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编着的《元亨疗马集》,理法方药俱备,内容丰富多彩,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学代表著作

此外,有关马﹑牛疾病的医书也出现过不少。明代李时珍编着的《本草纲目》,不但为人医,也为兽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医药知识。

至清代,兽医学的发展就极为缓慢。虽有著述,但主要是对《元亨疗马集》一书进行的改编﹑选辑和充实,如1736年李玉书曾对《元亨疗马集》进行了增删,1800年傅述风进一步补充了《元亨疗马集》所附《牛经》中的不足等。

鸦片战争以后,民间对中国传统兽医技术仍有所整理和总结,如李南晖(号青峰)编着的《活兽慈舟》一书(1873)对黄牛﹑水牛﹑猪﹑马﹑羊﹑犬﹑猫等家畜的 240种病症均有论述,并收载方剂(包括单方)700多个;《猪经大全》(1891)有48种猪病的疗法,并附病状图,后成为传统兽医学中唯一被保存下来的猪病学专著等。

但总的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兽医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传统兽医学尤其受到歧视而甚少进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