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单物种博物馆是位于四川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

中国第一个单物种博物馆是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

它是中国的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座大熊猫博物馆。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今天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境内,离成都市区仅120公里左右,距都江堰50多公里。

该馆始建于1999年,投资1700万元,占地4650平方米,于2002年5月揭幕,由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题写馆名。

博物馆主要展示著名珍稀濒危动物大熊猫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开馆时博物馆展览区由序厅、环境厅、中厅、生活厅、演化厅、保护与发展六个厅构成,展出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有200件与大熊猫相关的实物展品,近500件各类动植物标本,价值2000多万元。

为了视觉的审美愉悦,博物馆一改传统的瓶瓶罐罐,将动植物标本置于透明灯箱中,并摆出各种姿势:回眸一笑的熊猫,作势扑人的金雕,蜿蜒游弋的青蛇……完全是动物世界的集体瞬间定格。

博物馆“生活厅”是以动物标本和假树克隆熊猫生活场景。顺着一条蜿蜓路径,参观者可以亲切的向熊猫、扭角羚这些人类之邻道一声“嗨”,再配上逼真的动物嗥叫声,风吹雨淋声,完全是漫步原始莽林,谛听天籁的感觉。

为了让参观者不累,博物馆实行“点菜式”参观。你想了解大熊猫家族变迁吗?你想听熊猫的嗥叫、吱吱叫,还是咆哮?你想知道鬣羚怎样和熊猫和平共处吗?按你所选择的键吧!一切声音、图像以及解说服务,都可满足。

博物馆归于保护区旅游局管理。2002年开馆时对博物馆的运营目标是在保证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将其作为保护区生态旅游链上的一个环,使其自身具备造血功能,以维持日常运作。乐观的估计是,将每年到保护区10万游客中的一半锁定为博物馆目标游客,每人20元门票,一年可收入百万元。不过当年可以和活生生的大熊猫亲密接触的保护区研究所,每年接待游客尚不足十万人次。

走进环境厅,一大一小两只真实的大熊猫标本立刻锁住游人视线,它们趴在青草地上,栩栩如生。时任博物馆杨健馆长说,这两只大熊猫一只只有1岁,一只7岁,患肾衰竭和胶绞阻死亡。在整个博物馆中共有15件这样的大熊猫标本。在环境厅的东北角,有一个很“勾引”游客的半开放式森林野生动物展示群落,展出的有鬣羚、胡兀鹫、灵猫、豹猫、黄鹂等50多件标本。游人只需按键,就能随着灯光指示,看清自己想认识的珍稀动物长什么样。用杨健的话来说,环境厅就是为了说明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因此与大熊猫共同生长的珙桐、巴朗杜鹃、齐口裂腹鱼、虎嘉鱼、树蛙等近百件动植物的标本也在这个厅内展示。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单物种博物馆,大熊猫几百万年的生存历史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演绎。在这里共展示出了近10副完整的大熊猫骨架,包括全国唯一的600万年前的巴氏大熊猫化石骨架和我国第一次人工抚育成功只存活了160天的“绿地”的骨骼。据杨健介绍,像这样全开放式展示大熊猫骨架的情况,在全国博物馆中都很少见。演化厅内还展示了与古大熊猫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剑齿虎、中国犀等古动物的部分化石残片,以及一头硕大的完整剑齿象骨架化石。而大熊猫的脑、心脏、肺、肾、肠、胃及生殖器官标本也都在这里得到展示。

蓝天白云、参天古树、潺潺流水、欢悦的小动物……生活厅将原始森林搬进了博物馆。大黑熊、金丝猴、花面狐、金钱豹……各色各样的野生动物汇聚在这里,有的在爬山,有的在饮水,有的甚至正在嗅着花香。然而这里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或躲在竹林里、或爬在大树上、或正“亲热”着的大熊猫。事实上这些“活泼”的小动物都是动物标本。据介绍,这里是对游人全开放的,游客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丛林”之中,和小动物合影。之所以让人们“回归”自然,是为让人们能更好的与动物们融洽相处。

一台大熊猫“育婴室”,一张大熊猫产仔绝版照片,构筑了这个展厅最闪亮的部分。在这个厅内有关大熊猫研究的所有图片资料、部分仪器设备,以及获得的成果都有所展示。在展厅尽头有一片沙漠,无数个枯树桩陪着一只无助的大熊猫,重重地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009年2月,香港为卧龙重建继续注资14亿元人民币,香港第二阶段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的23个项目由此进入实施阶段。

在该批项目中,卧龙的地震博物馆计划由原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改建,改建后名称为“卧龙邛崃山系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与地震博物馆”,以记录卧龙的地震和重建,及展示邛崃山系的自然资源及生态。

能够方便进行野生大熊猫及野外放归大熊猫的追踪监测研究、监测大熊猫生态环境等科研的“数字卧龙”计划则将耗资约1.3亿港元。

截至2012年12月,尚未在网上获寻该馆是否改建完成的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