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2幅绢画均出土于湖南长沙

嘶嘶作响的气体从孔洞中冒出,一遇火就发出蓝色的火焰,这可不是鬼火,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知道,遇见“火洞子”了。所谓“火洞子”也就是墓室中有机物质腐蚀所产生的沼气,因为墓葬密闭得好,而聚集在墓室里,见火就着。通常凡是属于这种“火坑墓”,随葬品甚至尸体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长沙马王堆汉墓,似乎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带给世人惊异的发现。 

时间推到公元1971 年12月27日,湖南省长沙市东岸乡马王堆,当时那里是解放军第366野战医院所在地。

时值中国大陆正处于“深挖洞,广积粮”的特殊历史时期。院方因“备战”需要,决定在院内建造地下病房和防空洞。考虑到既要坚固,又不能费工费时太多,马王堆大土冢理所当然地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一来土冢高十多米,能有效抵御一般炮弹的轰炸;二来沿地面水平朝前挖,自然省时省力不少。当东侧巷道向前挖进十多米时,洞内发生了塌方,施工因此暂时停了下来(事后看,正是由于这次塌方,使得随后的工程进度慢了下来,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待仔细观察后发现,地层土质里那种赭红色中夹杂着白点、十分坚硬的土层已被一种柔软、潮湿的灰白色膏泥所取代。这种膏泥质地细腻、粘性很高,锄头往往被它粘住而须费很大劲才能取出。

施工人员小心谨慎地用钢钎在巷道壁上打採着,就在钢钎最后一次从白膏泥中抽出时,钻孔里也“哧”地冒出一股气体。“里面是空的!”这是当时所有在场人的第一个判断。于是舀了水就往里灌,不曾想,水不仅没被灌进去,反而被里面冒出的气体冲得水花四溅,这足以表明孔洞内的气压是相当大的。

更有一莽汉划着火柴就去试着看看这气体能否燃烧,结果“砰”的一声响,钻孔里冒出的气体烧了起来,还险些将施工人员烧伤。“里面有宝贝。”、“可能遇到古墓了”的说法就迅速传到了湖南省博物馆。

现在看来,这不经意的一钢钎如石破天惊般地将一个惊世骇俗的重大考古发现呈现在2100多年后今人的眼前。

“火洞子”亦称“火坑墓”,是鲜有发现的一种古墓。 1949年前长沙曾发现过七、八个。据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老技工说,这种墓被打开时,就会有一股凉气喷出,遇上火种,还会燃烧。他们所认识的一个人就曾因盗掘古墓时,遇到“火洞子”而被烧伤。

此外,关于“火坑墓”出火的情形,史书上也多有记载。《汉书 外戚传》:“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论衡-死伪篇》也说:“改葬定陶共王丁后,火从藏中出,烧杀吏士数百人”。

Chinese-ancient-painting-The-Man-Driving-the-Dragon(图: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绢画之一——《人物御龙帛画》)

1973年发掘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墓地也曾经是座“火洞子”,只是在1942年被盗。1973年重新发掘时,棺内已有大量积水和积泥,但人骨架保存完整,尸骨上不少部位还有干缩的肌肉碎块附着,并出土中国最早的一幅绢画《人物御龙帛画》。被盗三十年后,仍可见帛画出土,很显然,“火坑墓”中的气体具有某种神奇的作用和力量。

1949年长沙南郊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发现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距今2400年)的两幅绢画作品。这两幅画中的人物形象均为墓主人,前者为一贵妇龙凤引魂升天图,后者为一中年男子,头戴高冠,腰佩长剑,手挽缰绳立于龙舟之上,其龙头高昂,俨然一幅御龙升天图。郭沫若先生题词云:“仿佛三闾再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

《人物龙凤帛画》

这是战国中期晚段作品。长31厘米,宽22.5厘米。

Chinnese-ancient-painting-the-Woman-playing-with-the-Phoenix-and-the-Dragon(图: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绢画之一——《人物龙凤帛画》)

帛画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用墨绘成,兼用白粉,但多脱落,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

画的主体为一妇女,身着绣有云纹的广袖长袍,腰束宽带,下摆前后分张,像倒悬的牵牛花,双手合掌,作祈祷之状。

妇女站在一弯月形物之上,应即表示立于龙船之上。妇女姝上方有一夔一凤。凤鸟昂首展翅,一足前伸,一足后伸,尾瓴上卷到头部上方,现得强健有力。

凤鸟前方有一竖垂的龙,一足前伸,另一足已不甚清,尾部卷曲。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